幾乎所有優秀的動畫電影,都在用名字勸退觀眾...
比如皮克斯的《尋夢環游記》《飛屋環形記》,不是環游記就是總動員;比如《瘋狂動物城》聽名字也不過爾爾,再比如這一部《大壞狐貍的故事》,看名字感覺是三歲以下兒童特供。
其實,還真不是。
《大壞狐貍的故事》導演、編劇都是本杰明雷內,他的團隊上一部作品是《內特熊和賽納鼠》,在動畫世界里做出了折射、反思和拷問,一點也不低幼,號稱法國版《瘋狂動物城》。
而這一次的大壞狐貍呢,用了報幕模式,講了三段故事。
本著盡量不劇透的原則,舒姐簡單聊幾句,第二段“大壞狐貍”。
我超兇!
這只喪萌喪萌的小狐貍,內心軟萌的得不了,但總渴望做一個超級無敵大壞人...
日常裝模作樣:我超兇der!跑去農場里的母雞家,發飆:超兇der
母雞看都不看他一眼:這個禮拜第三次了,你煩不煩?。?/p>
狐貍一秒切換到委屈模式,小小聲嘀咕:人家餓餓。
母雞特別大女人:關我屁事啊?
喪萌小狐貍回到森林里,去找他相愛相殺的朋友,灰狼。
狐貍抱怨:你教我的那個“超兇der”表情包,好像不大對,我現場來一個你看看...結果,把自己給嗆到了。
灰狼內心鄙夷指數一萬點,怎么有這么沒用的朋友?
灰狼自己上陣,來了一版“超兇der”,實力展示買家秀和賣家秀之間的區別。
雖然一再失敗,但倒霉狐貍還是不肯放棄“超兇der”
是不是覺得有些眼熟?
小黃人里的禿頭老爹,畢生夢想就是要當一個震鑠古今的大壞蛋!
小黃人們的整部歷史,也就是跟著壞人瞎摻和的故事。
而團隊上一部《內特熊和賽娜鼠》里,主角都被自己的主流社會當成壞人,被雙方警察追殺。
其實,好與壞的相對,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溝壑,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轉折。
我超萌
喪萌喪萌的狐貍“超兇”失敗以后,一度吃不上飯,狼朋友出了個主意,母雞你打不過,偷雞蛋總可以吧?
在狼的里應外合之下,狐貍才終于偷到了三只雞蛋。
偷回狐貍洞里,狐貍發著呆、孵著蛋,幻想等小雞生了以后,就一口吃掉他們!
可小雞孵出來以后,一秒開始了奶萌模式,認賊作媽。
開始了一段神奇的母子/父子線。
幾只小雞以為自己也是超兇的大壞狐貍,整天吵著鬧著要吃雞...
隔壁的狼朋友,也三天兩頭來打探,他是真.要吃雞。
狐貍一想這不是辦法,喬裝打扮成母雞,帶著小雞們混進了農場的雞群,這樣比較安全。
而他養大的幾只小雞,每天上學都和別人家孩子不一樣,有天居然拎了一只小小雞回來:今晚.真吃雞。
狐貍快被這群開掛玩家氣死了:吃個屁???你們就是雞啊好不啦?
幾只小雞一生氣,決定去投奔大灰狼。
狐貍也意外在母雞們的“女子特工隊”面前“原形畢露”,大家一起救回了小雞。
狐貍留在農場,給雞媽媽們,當起了...教練,專門挨打的這種教練。
陌生化與邊緣化
故事很簡單,笑點主要其中在認知錯位,以及陌生化。
本來應該是雞怕狐貍的,而故事里的母雞們卻都民風彪悍,分分鐘把狐貍打的懷疑人生。
狐貍應該是聰敏狡詐的,而這只笨蛋狐貍,卻連進個門都兜兜轉轉繞不清楚。
內心明明溫情柔軟,夢想卻是當個帶刺的、有鎧甲的、氣場兩米八的反派。
小雞們明明應該敲可愛,但,他們的夢想卻輕易跑偏,變成了“吃雞”。
有人說《大壞狐貍的故事》,有滿滿的拉封丹寓言既視感,雖然角色的性格變了,但是通過動物的大戰三百回合來講人生,那種明快可愛與唏噓關懷,都如出一轍。
也有人說狐貍的喜劇,繼承的是莫里哀的喜劇傳統,擅長顛覆刻板印象,擅長寫邊緣小人物的喜樂。
你看,一部簡單的動畫后面,有那么久遠、復雜的傳承。
結語
和皮克斯、迪士尼相比,《大壞狐貍的故事》構圖、技術、畫面都相對簡單。
但簡單從不意味著弱化,可愛也不意味著低幼。
水彩色調清新愉悅,反套路出牌笑點密集;小孩子看熱鬧、大人看反思,無論如何,都有溫情。
舒心看影視更多動畫電影文章,請戳:
法國版《瘋狂動物城》,豆瓣高分神作,暖心又高能!
怎么可以吃兔兔?看完《彼得兔》,你應該會單曲循環這句話!
叮咚!帕丁頓熊來了,可愛余額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