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電視劇簡訊
徐少保
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化軟實力的長足進步與大幅提高,國產電視劇早已不再局限于國內播出。早在20世紀末葉起,國產電視劇即以爆發的態勢大量輸出并傳播至海外,從而引發了海外的“華流”熱潮,21世紀初葉,國家的文化走出去大政方針,更是為國產電視劇的海外輸出與傳播指明了發展方向,并提供了國家硬實力助推“華流”強勢崛起的元動力。
一、 國產電視劇海外輸出新現象
(一)非洲大陸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華流”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亞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在達累斯薩拉姆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即在提及中非兩國人民“人生樂在相知心”時,自然地談及了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大陸的熱播,由此可見,中國電視劇在非洲大陸的受關注程度。事實上,中國電視劇在非洲大陸已形成為了一種媲美當年“韓流”與“日流”來襲般的“華流”現象,對于極少中國認知的非洲而言,其對中國顯然是有著全方位渴求的強烈認知欲望。[1]而作為國產電視劇打入非洲的第一部連續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成為打開非洲海外輸出的突破口。
國產電視劇進入北美與歐洲市場較早,雖然在北美與歐洲市場中并未如韓劇在中國那樣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專屬粉絲群,但亦已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圍繞著中國影業集團等的粉絲群,并且,這些粉絲群仍在不斷擴大之中,北美與歐洲劇迷們的評價是“華流”劇整體上要比韓國劇表現得更加真實,尤其是《瑯琊榜》這部連續劇在北美與歐洲倍受熱捧,竟然獲得了9.7的罕見高評分,某些新晉粉絲們對這部電視劇的評價是“居然第一次看中國電視劇,然而這部《瑯琊榜》竟然是劃時代的杰作呢”。
(二)東南亞諸國的“華流”現象
10多年以前,中國電視劇的海外輸出遭遇到了“韓流”的競爭,10多年以后,中國電視劇已經在創制、輸入、平臺、競爭等各個方面均重獲新生.以越南為例,其最大的視頻網站中點播量排名最靠前的五部電視劇中,即有三部來自中國,分別為《武媚娘》《他來了,請閉眼》《羋月傳》。此外,《花千骨》《何以笙簫默》等國產電視劇等亦均有超過1000萬的點播率,如此之高的點播率,在越南這個東南亞的發展中小國,已經是極為驚人的數量。實際上,與越南的“華流”現象十分類似,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國產電視劇亦有著相似的點播率。值得指出的是,就連在向來都是向中國輸出電視劇的韓國,《瑯琊榜》一片也已經高居熱播榜的榜首。
曾幾何時,國產電視劇在新加坡亦早已是占據了大大小小餐館的屏幕,華人原生的根性靈魂,使得國產電視劇在新加坡的海外輸出不僅更易被接受,而且更易被傳播。事實上,中國的很多文化形態都不會忽略新加坡這個華人根性的大舞臺。而即便是在與中國存在著領土糾紛,與沖突遺恨的印度的某些餐廳中,也會時不時地播放國產連續劇,尤其是近年來國產連續劇大制作、大手筆、大情懷的不斷釋出,更是使得印度觀眾對于這些重量級的電視劇青睞有加。海外觀眾對于中國電視劇,既感覺新鮮又很是癡迷,對中國古裝電視劇尤為熱愛,《瑯瑯榜》《甄嬛傳》等劇在海外均獲得了9.7分的極高評價。
(三)“華流”渴求與“華流”熱潮現象
毫無疑問,除了國產電視劇制作機構創制為王的主導意識而外,國家硬實力更是成為助推這股“華流”可持續強勢崛起的不可或缺的源動力。縱觀國產電視劇海外輸出的“華流”現象,傳統的海內海外二元化的文化差異化現象,隨著整個世界文化娛樂一體化大融合的不斷顯現,國產電視劇的海內海外差異正在逐漸平滑化,換言之,國產電視劇在海內廣受好評倍受歡迎的杰出作品,在海外同樣受到了海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國產電視劇的大制作、大手筆、大情懷之作,在海外同樣擁有著較高的人氣、口碑、粉絲。同時,不應忽視的一點是,目前,非官方渠道的海內海外同步熱播,已經在各大網站、各大自媒體機構等形成一種現象化的潮流,而這也恰恰反映了國產電視劇的海外需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觀眾基數與規模效應,海外對于國產電視劇的“華流”渴求現象已經基本完形。[2]
隨著國產電視劇制作水準與國家硬實力的強大助力,在這雙重作用深度融合的影響之下,在海外早已經凝聚起了一大批追捧“華流”的“華粉”。同時,更應該看到,海外追捧“華流”熱潮的“華粉”之中,亦不乏高級知識分子。國產電視劇不僅如其表象化的那樣成為一種淺表層文化現象的“華流”熱潮。
二、 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新趨勢
(一)創制主導新趨勢
中國大力倡導國產電視劇走出去,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末葉。21世紀初葉,中央部委與國家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全面以戰略姿態支持國產電視劇的海外擴張。從10余年的海外傳播發展觀察,國產電視劇的海外拓展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階段性成果,國產電視劇已經形成了專門針對海外的產業化乃至產業化集群,針對海外市場的產業化發展,已經實現了穩定發展、良性發展、開拓發展的新趨勢,隨著國產電視劇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質量的全面提升,國產電視劇產業的海外競爭力已經有了極為顯著的提高,這對于國產電視劇的海外傳播而言,可謂是既至關重要又生死攸關,而且絕對是勢在必行。相關數據顯示,國產電視劇產業已經成為整個文化產業中市場化程度、發展優勢最為明顯、發展前景最為顯著的板塊,截至2016年,國產電視劇即已超過20000集,這一成績使得中國早已成為世界年產電視劇最多的國家。
憑借中國數以千計的電視制作機構以及國產電視劇年產數以萬集的強有力支撐,海外傳播已經水到渠成,國產電視劇不僅走出去的時機已然成熟,而且做大做強亦是指日可待,培養海外需求、引導海外需求、掌控海外需求,已經成為國產電視劇發展的大勢所趨。回顧20世紀末葉,國產電視劇所占據的海外市場,曾經被后發先至的韓國電視劇搶占,使得國產電視劇的海外傳播一度進退維谷。近年來,國產電視劇在創制方面的悍然崛起,使得國產電視劇重又奪回了被韓國電視劇搶占的市場,例如,國內熱播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即以幾乎同步的狀態在國外互聯網平臺熱播,這就為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帶來了新的發展趨勢。
(二)泛全球化傳播新趨勢
“華流”真正意義上的傳播,是從21世紀初葉開始的,是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國產電視劇走出去的大政方針而展開的。傳統的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以貿易為絕對主導形式,以契約與投資為其輔助形式,形成了貿易型與契約投資型聯動的海外傳播基本模式。鑒于海外觀眾對“華流”的接受差異,傳統語境下的古裝戲,相對而言更受海外觀眾的青睞,歷史戲亦是海外觀眾僅次于古裝戲的“華流”熱衷戲之一。在古裝戲與歷史戲傳統二元結構的主導與帶動之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內的海外各國觀眾,亦開始漸漸地能夠接受國產現代戲,同時,“韓流”的相對固定模式化、脫離現實生活化、流于幻想化等套路性弊端亦開始集中式爆發與顯現,這種審美疲勞與套路悖反,使得國產電視劇花樣繁多的創制慢慢開始填補“韓流”等電視劇被擠出的娛樂需求市場空白。并且,國產電視劇相對更為低廉的價格,與近年來突飛猛進的制作水準亦是“華流”“泛濫”的主因之一。
從我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新趨勢可見,海外傳播已經由傳統的貿易為主讓位于互聯網為主,網頁與自媒體等傳播媒介,在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中所起到的是絕對主力作用。從互聯網的海外傳播趨勢觀察,國內熱播的電視劇,很快就能夠在海外的互聯網平臺、自媒體平臺等異步甚至同步觀看,并且配有相應的語言翻譯。而傳統的貿易為主,契約與投資為輔的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方式等,則顯然要滯后于互聯網這一傳播媒介。同時,從泛全球化傳播意義而言,傳統的傳播方式的覆蓋率與傳播率亦不可與互聯網同日而語,至于傳播速度、傳播廣度、傳播深度等,就更是無法與基于互聯網的傳播相提并論。這種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的新趨勢,為整個“華流”的海外傳播大勢,擘劃下了一個以泛華語圈為宏大格局的同心圓、向心圓、幅射圓,使得“華流”在其四海流注的過程中,擁有了強大的傳播基底。[3]
(三)因地制宜傳播新趨勢
國產電視劇“華流”的四海流注,在面對不同市場時,所呈現出來的趨勢亦各有不同,在面對非洲這一渴求的發展中國家市場時,中低端電視劇即能夠滿足性價比的全面需求,同時,與國產電視劇同步傳播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價值觀等亦可以全面加以灌輸傳達,可以采取文化贊助與文化援助的形式,向非洲大量傳播中化文化與中化文明,對整個非洲大陸進行意識同化、思想歸化、精神教化,使得整個正處于厚積薄發的非洲大陸,都能夠成為中國現代話語權的忠實擁躉,從為構建大中華泛華語圈大同心圓,提供強大的海外支撐。
國產電視劇“華流”的四海流注已經成為不可否認、不可逆轉、不可阻擋的事實。在面對東南亞市場時,鑒于華語對于東南亞已經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可以采取高中低端國產電視劇全系列、全方位、全區域的差異化策略,因為東南亞地區存在著地域分散性,因此全區域的差異化策略勢在必行。雖然這種分差異化策略,可能會帶來最初全域化布局過程中的經濟逆差,但是,從文化傳播的長遠效應與長期效益而言,這樣的付出顯然既是必然的,又是十分值得的。
三、 國產電視劇海外輸出與傳播新特征
(一)“華流”奔涌的文化潛力新特征
國產電視劇的海外輸出與傳播,以其迥異的文化特質,而在文化軟實力方面獨樹一幟,國產電視劇相對于其他國家的電視劇而言,有著鮮明的文化親和力、文化同化力、文化感染力,國產電視劇中的二元對立,遠比其他任何國家的創制都建構得更為復雜,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近似于直白式的二元對立來說,顯然國產電視劇中的極具懸疑的隱性的二元對立,更加能夠吸引到海外觀眾。同時,相對于其他國家的電視劇,國產電視劇還有著更為復雜的角色、復雜的劇情、復雜的架構,中國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積蘊,為角色建構、劇情建構、結構建構等,都帶來了具中國特色的差異化表達,這些差異化表達紛繁復雜異彩紛呈,尤其是角色的形形色色的非簡單臉譜化,與角色心理活動、社會關系、行為舉止等的復雜化,更是令海外觀眾樂此不疲。[4]
而今的國產電視劇的“華流”,正以其萬里滔滔之勢,浩浩蕩蕩地席卷著全球,形成了一股全球語境下,形諸于中國文化的獨特的隱性感染力、隱性影響力、隱性話語權,這股萬里滔滔浩浩蕩蕩的“華流”,由最初的主動適應文化差異性,而一躍成為一種令海外觀眾被動適應中華文明的文化牽系,并正在由這種文化牽系,不斷彌合著由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成見。宏觀而言,中國宏大的地理地域跨度、宏大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時空、宏大的56個民族的民粹精華、宏大的數千年積淀的軟實力文化等等,都是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地域所無可比擬的;微觀而言,中國的每一寸熱土都沉浸了數千載文明的盡情滋潤,中國的每一個民族都沉浸了數千載文化的哺育滋養,這樣的文化潛力也是其他任何國家、民族、地域所望洋興嘆的。
(二)“華流”奔流的根性靈魂新特征
“華流”奔涌的文化潛力新特征,為國產電視劇強勢的海外輸出與海外傳播,奠定了扎實的文化軟實力根基,而由此根基不斷生發出來的則是中國文明耀然于世的那種永恒的根性靈魂。例如,從《人民的名義》等反貪反腐系列電視劇加以觀察,國產電視劇中最為動人的力量,就是那種對于官場腐敗與社會黑暗毫不留情加以指斥的客觀性,這種實事求是,恰恰才是指斥現實、規訓現實、改造現實的力量,才是能夠真正地切入到、觸及到、感染到人民群眾精神深處的力量,才能夠以其主旨而形成一種真正能夠代表人民群眾,而不是僅僅巧借人民名義的根性靈魂,這種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的根性靈魂,才是國產電視劇走向海外的新特征。[5]同時,這種核心根性靈魂,亦向全世界敞開了一扇真誠的、友好的、交流的窗口。
中華民族的根性靈魂,是世界所有四大文明古國根性靈魂的唯一碩果僅存,中華民族的根性靈魂使得中華民族曾經數度成為世界最繁榮、最富強、最輝煌的民族,歷史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正在秉持著這種根性靈魂,進行著民族振興的偉大拼搏,國產電視劇中所滲透著的恰恰是這種寶貴精神,這種根性靈魂具有著其他文明無從比擬的文化魅力。強大的中國正在以其由強大文化軟實力所驅策著的“華流”文化力量,以中國為中心不斷地擴展著“華流”同心圓,同時,亦不斷地由世界各國涌動著的“華流”大勢,而凝聚著無窮無盡的文化吸引力、文化向心力、文化影響力,進而不斷地以這種由文化所積蓄起來的強大力量,建構著中國新世紀、新世界、新視閾下的無比恢弘的文化軟實力。[6]
(三)“華流”奔騰的文化影響力新特征
“華流”奔涌的文化潛力,與“華流”奔流的文化根性靈魂,分別為“華流”的奔騰提供了文化軟實力準備,與文化靈性準備。事實上,早在國產電視劇《甄嬛傳》輸出至美國之際,美國各大媒體即對中國電視劇的海外輸出與傳播形成了熱議,在這些熱議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言論就是在贊許中國國產電視劇的同時,對好萊塢的過度工業化的模式提出了具有先驗性的質疑,并對影視制作皈依文化提出了具有預先性的建議,從近年來中國的厚積薄發與后發先至來看,這些建議在當時而言,顯然是較為中肯的。今時今日,中國的國產電視劇在大制作、大手筆、大情懷的一往無前的驅策之下,其故事性已經突飛猛進,無論是故事性中的邏輯性的經得起推敲,還是故事性中情節性的曲折離奇耐得起琢磨,亦或是故事性中的敘事表達性受得住最苛刻的審視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國產電視劇傲然于世的新特征。
國產電視劇雖然已經在海外形成了足以媲美“韓流”“日流”等的“華流”大勢,但是,應該看到,“華流”與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泛亞太地區國家,甚至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期待仍有著較大的差距,而文化底蘊恰恰是跨越文化差異與期待差距的最佳橋梁,由文化底蘊所升騰起來的“華流”意象化奔騰,將以其獨特的語境視角、語境文化、語境移情而產生更加強大的文化滲透力、文化沉浸力、文化影響力。[7]
結語
國產電視劇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唯有形成話題才會火爆,而是由本而末的唯有傾注大制作、大手筆、大情懷,真正打造出意象化升華的作品,才會形成火爆全球的態勢。國產電視劇《瑯琊榜》《歡樂頌》《北平無戰事》等,在國外網站獲得9分以上好評等電視劇莫不如此。因此,國產電視劇的海外輸出與傳播的根本支撐,恰恰在于國產電視劇本身水準的提高。國產電視劇的海外輸出涌現出了“華流”崛起的可喜現象,與傳統的“華流”在東南亞以及泛華語區域的傳播有所不同的是,“華流”已經牢牢地在全球形成了四海奔流的大勢,這種“華流”大趨勢,為國產電視劇建構起了以文化潛力,與文化影響力所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性靈魂表達。
參考文獻:
[1]李京.電視劇海外市場拓展對國家對外文化宣傳的促進作用[J].中國電視,2017(6):98-100.
[2]管文娟.國產電視劇海外傳播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維度與偏差[J].新聞愛好者,2017(7):37-39.
[3]許敬,孫小博.從國產電視劇淺議中西跨文化傳播——以電視劇《瑯琊榜》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6):177-178.
[4]高原.淺析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以《甄嬛傳》進軍美國市場為例[J].傳媒國際評論,2014(1):55-63.
[5]賈文思.語境遷移與國產劇的海外價值探尋——基于霍爾的跨文化研究視角[J].新世紀劇壇,2013(3):36-41.
[6]邢軍.尋求故事性與畫面感的突破——英劇《神探夏洛克》對國產電視劇的啟示[J].新世紀劇壇,2013(1):66-69.
[7]王玉明.綢繆于天雨 來日或有為——國產電視劇拓展海外市場可行性分析[J].中國電視,2004(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