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臺灣金馬獎頒獎禮上,范偉憑借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奪得影帝。在當時,幾乎所有媒體都用了“爆冷”一詞來形容范偉的得獎。所謂的“爆冷”,是因為范偉主演的這部電影太小眾,在當時還不為人所知。
時隔一年,這部小眾電影終于登上了內地院線,卻遠沒有得到和金馬獎影片相匹配的關注度。11月21日,《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內地上映,首日排片4.4%。上映三天,票房剛剛超過了450萬。按照現在的形勢來看,該片的最終票房恐怕難以突破千萬。這部金馬獎光環加持的電影,為何上映后處境如此尷尬。這是否能說明,小眾電影的春天還遠未到來呢?
《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早在上映之前,《不成問題的問題》已經在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去年的金馬獎上,這部電影不僅讓范偉拿下了影帝,還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獎。同年,導演梅峰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張超也斬獲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受傳媒關注男配角獎項。
《不成問題的問題》屢次受到各大電影節的垂青,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這部電影改編自老舍發表與1943年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一個名叫樹華的農場,在主任丁務源的管理下走向衰敗的故事。該片是梅峰首執導筒的作品,由范偉、殷桃、張超、史依弘等主演。
所謂“不成問題的問題”,其實指的是中國社會的人情問題。該片以個性迥異的三位角色作為分段,瞄準人性弱點,展現了人情社會的世態炎涼。影片中的農場,不僅是職場縮影,更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在這部電影中,沒有真正的惡人,每個人都根據一套人情社會的價值做事,人情世故的狡黠在影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對當下的觀眾同樣有啟發意義。
男主角范偉游刃有余的演技,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看點。在這部電影中,范偉將左右逢迎、世故圓滑的丁務源刻畫得入木三分。這個人物在范偉的演繹下,幾乎是如同從老舍的筆下走出來的形象。比如片頭一幕,范偉起床梳洗之時,儼然是一個儒雅的人物。面對穿衣鏡時,忽然轉換成了阿諛嘴臉。原來,他是在為人情游戲做精心準備。
除此之外,《不成問題的問題》還是一部當下少見的文人氣質電影。為了拍出上世紀40年代的感覺,影片從頭到尾采用單機拍攝,采用黑白色調,而且用的是1950年代生產的庫克鏡頭。全篇幾乎沒有特寫,多用中景和遠景,營造出了不錯的舞臺效果。正如范偉在金馬獎發表獲獎感言時所說:“這部電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
雖然是一部文學作品改編的文藝片,《不成問題的問題》卻不并不像觀眾印象中的文藝片一樣“沉悶”。不少觀眾反映,這部電影出乎意料地好看,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沖突讓他們在影院笑出了聲。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獲得了8.1分的高口碑,甚至有網友聲稱,這部電影是今年最好看的華語電影之一。
《不成問題的問題》叫好不叫座,原因何在?
雖然有不俗的口碑,也有金馬獎光環的加持,《不成問題的問題》上映后,卻仍然重復了小眾電影的宿命。截止到發稿前,這部電影的票房剛剛超過450萬。與出色的口碑相比,這樣的票房表現只能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
究其原因,這部電影的題材比較小眾,本身是一部傳統小說的改編作品,探討的又是國民性這類的人文話題,受眾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拍攝手法上,這部電影的黑白色調也無形中為電影設置了觀影門檻。畢竟對于不少中國觀眾來說,電影都要看3D版的才感覺劃算。黑白色調雖然還原了時代氣氛,卻也讓電影失去了很多普通觀眾。
從主演陣容上看,主演范偉雖然是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但票房號召力畢竟有限。而且這部電影也并不是喜劇題材,觀眾對范偉的好感很難轉換成觀影的動力。除了范偉,該片的其他主演如殷桃、張超等,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票房號召力都遠遠達不到流量明星的程度。
除了電影本身的原因之外,《不成問題的問題》不叫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選錯了檔期。雖然11月是傳統的影市淡季,但這個11月不僅有多部好萊塢大片扎堆上映,還有不少賣相不錯的國產電影。前有《雷神3:諸神黃昏》、《正義聯盟》,后有《追捕》、《引爆者》和《尋夢環游記》,都是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類型,留給文藝片的放映空間實在不多。
根據淘票票專業版的排片數據,《不成問題的問題》上映首日,排片率僅為4.4%。此后,這部電影的排片率逐日下降,維持在3.7-4%。到了11月24日,《追捕》、《引爆者》、《尋夢環游記》等多部大片上映,《不成問題的問題》已經幾乎看不到排片了。也就是說,這部電影選在這個檔期上映,基本上就是“影院三日游”,最終達到1000萬票房都很困難。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的宣傳造勢也不夠給力。雖然該片在定檔之初,以及前兩天首映之時,都進行了一波宣傳造勢,但遠遠沒有達到給普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程度。在宣傳不足的情況下,除了文藝片愛好者,普通觀眾恐怕很難“慧眼識珠”地發現這部排片極少的電影。
小眾電影爆發是假象,真正的春天還遠未到來?
回顧2017年的電影市場,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不少小眾題材的電影,都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二十二》和《岡仁波齊》票房過億,《七十七天》、《重返狼群》等小眾題材電影,也都取得了高于預期的票房成績。引得不少業內人士大呼,小眾電影的春天來了!
《不成問題的問題》叫好不叫座,似乎打斷了這種美好的暢想。據業內人士分析,國內文藝片觀眾有50萬左右,如果每人買一張票,票房能達到1500萬左右。就目前來看,《不成問題的問題》距離這個標準還相距甚遠。如果這幾天再沒有進行宣傳造勢,最終票房可能會在500-600萬級別慘淡收場。
相較于《二十二》、《岡仁波齊》、《七十七天》等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到底缺了什么呢?文創資訊認為,這部電影缺的是話題性。
先來看看這些賣座的小眾電影。《二十二》是一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所承載的意義是一般影片無法比擬的。正因為如此,這部紀錄片不但引來了半個娛樂圈明星的自發推薦,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觀眾走進影院緬懷歷史。而《岡仁波齊》講的是藏族人朝圣的故事,《七十七天》則是首部極地探險電影,都屬于新鮮的小眾題材,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好奇心。
相較之下,《不成問題的問題》本身話題性不足,不具有先天的優勢。這部電影的原著,并不是老舍最為著名的作品。影片所講述的故事,也并不具有獵奇性。唯一能夠給觀眾留下印象的,可能就是范偉“爆冷”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了。然而,這已經是一年前的“舊聞”了。在短暫的感慨之后,普通觀眾很快就會把這件事拋之腦后,并不會引發觀影的好奇心。
更悲觀一點來說,《不成問題的問題》的慘淡票房,或許也要歸結于文學閱讀的式微。在這個時代里,諸如《甄嬛傳》、《將軍在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網絡文學作品有著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文學經典作品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上半年播出的電視劇《白鹿原》,收視率和關注度同樣無法跟超高的口碑相匹配,這是由市場環境決定的。
沒有足夠的話題熱度,缺乏有力的宣傳造勢,也不屬于年輕觀眾追捧的熱門IP,最終《不成問題的問題》淹沒在了各類大片爭戰的硝煙之中。這或許能夠說明,雖然有一些小眾電影彰顯了超乎預期的票房潛力,但現在就認定小眾題材電影迎來春天,似乎還有些為時過早。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