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出意外,這應該我今年看的最后一部歷史片。
最近看的印象比較深刻的,估計要數趙文卓主演的《蕩寇風云》。
戚家軍的神勇,倭寇的狠辣,相對寫實的歷史照見。
那時候,明朝家底還在,名將能臣還在,可以由著嘉靖帝折騰??墒堑搅嗣鞒┠辏簿褪浅绲澋蹠r期,就沒那么樂觀了。
今天想說的電影,名叫《南漢山城》,說的雖然是朝鮮王朝的歷史,但發生的時間點,恰好正是明末風云時代。
公元1636年,明朝最忠實的屬臣與滿清的關系進一步惡化,皇太極稱帝,建國大清,派使者讓朝鮮王國與明朝斷交,并向自己臣服,永遠效忠。
朝鮮國君臣勠力同心,言辭決絕。
于是,滿清鐵騎如疾風驟雨般攻入朝鮮,朝鮮仁祖率群臣逃往南漢山城,困局于此,孤立待援。
而影片所描述的,正是于此47天里所發生的歷史事件。
我們讀清史稿,可能會看到這么一句話:女貞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這話雖有夸張之嫌,但放在當時的滿清鐵騎身上,基本符合歷史史實。
皇太極時期,正是滿清國力蒸蒸日上的開國時期,霸主雄才大略,戰將如云,鐵甲如林,別說是彈丸小國的朝鮮,就連偌大的明帝國,就懼怕三分。
所以說,李氏朝鮮憑什么敢捋一捋皇太極的逆鱗呢?
影片開場,李秉憲飾演的文臣,騎著馬遙望烏壓壓一片的滿清鐵騎,無論如何假裝淡定,他的內心勢必是崩潰的。
這時,一支箭羽從天而降,剛剛好久落在他的馬蹄跟前。
見面,滿清鐵騎也不跟你廢話,直接一個下馬威,此處無聲勝有聲啊。
李秉憲,毫無疑問是個主和派。
鏡頭一轉,同樣是漫漫飛雪的冬天,金允石飾演的文臣走在冰面上,往南漢山城的方向趕路。
當他聽說帶路的老人家會在滿清鐵騎過境時帶路,臨走之際,金允石手起刀落,毫不猶豫,老人的鮮血染紅了白雪,猩紅一片。
殺伐果斷,鐵石心腸,一如東漢末年的曹孟德,狠辣非常。
金允石,毫無疑問是個主戰派。
兩位先后來到南漢山城,面見主上,各自大膽提出自己的主張。
是戰斗到底,還是委屈求和,歷朝歷代的危機時刻,這都是個問題。
接下來,朝堂間的撕扯開始,別看沒有刀光劍影,其實依然是殺氣騰騰,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權力的游戲。
這一段戲非常寫實,很有歷史正劇的質感。
什么意思?絕大多數人都是騎墻派,見風使舵,表面上個個義憤填膺,恨不得赤膊上陣,為國君分憂,為社稷獻身,貌似都是主戰派。
其實呢?心里面怕得不要不要的。
當戰局吃緊,朝軍一敗再敗,幾乎一敗涂地的時候,仁祖問他們該當如何?
此時此刻,一個個衣冠禽獸裝得跟小綿羊似的,沉默著,乖巧著,說得俗點,那叫半天也悶不出個屁來。
好,李秉憲寫臣服的詔書,準備向皇太極低頭的時候,他們又是怎么做的?
跪著哭天喊地,要求君上必須殺了這個叛賊,好像自己才是唯一的忠臣。
說白了,碌碌無為的群臣練就了一身明哲保身的功夫,核心一個字:裝。該糊涂的時候裝糊涂,該愚忠的時候裝愚忠。
看到這段戲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經典國劇《大明王朝1566》。
固然朝鮮王朝的內斗戲,遠遠不及這部神作,但當中的人性同樣是深刻如斯。
真到了崇禎時期,那滿朝文武的嘴臉不是跟這幫臣子一模一樣?
面對滿清鐵騎的大兵壓境,是站著死,還是跪著生,你沒有第三種選擇。
說實話,這樣的歷史片,你很相信是韓國電影人拍出來的。
它跟之前的抗日神片《軍艦島》還真不一樣,沒有張揚的主旋律,也沒有過分的民族煽情,相反,顯得格外克制,十分冷靜。
幾乎高度還原歷史真實。
比如滿人就是說滿語,從片頭說到片尾,兩國溝通靠的是翻譯,再比如面對強大的滿清鐵騎,朝鮮軍民潰不成軍,南漢山城也被攻破。
甚至連朝鮮國君向皇太極下跪的情節都拍出來了,三跪九叩,禮儀到位。
我想,這才是歷史片應有的質感吧,不因丑陋就刻意回避,不因屈辱就故意美化,夸大民族的歷史,不會給祖先長臉,而是真正忘記了他們的曾受過的屈辱。
魯迅有句話說得極好,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
個人的黑歷史如是,民族的黑歷史亦如是!
歷史的天空下,哪有那么多扭轉乾坤的超級英雄,更多的只是你我他這樣再普通不過的凡夫俗子,為了活下去,能屈能伸四個字勢必要牢記心中。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朝鮮國君或是崇禎皇帝,你會怎么選?
面對皇太極的咄咄逼人,是站著死,還是跪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