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陽朔漓江遇龍河漂流 西街泡吧活動精彩照片
洪燭
姐妹的河流
從桂林至陽朔,漓江最美的一段。陽朔的水景號稱“一江一河”,不僅有漓江,還有遇龍河。遇龍河是漓江在陽朔境內(nèi)最長的一條支流,全長43.5公里,被譽為“小漓江”。當?shù)厝烁嬖V我: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閨秀”,那么遇龍河則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家碧玉”。我倒是覺得,遇龍河更像是漓江的妹妹,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雖然沒有姐姐那么大的知名度與富貴氣,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其實更耐看。桂林山水甲天下,至少有一半是漓江的功勞。漓江早已是圈粉無數(shù)的超級明星,可又有多少追星族能有緣且有福繞到絕代佳人的背后,發(fā)現(xiàn)漓江還有一位待字閨中的妹妹?在陽朔,這一對姐妹真正是天女下凡般的雙子星座。姐姐比妹妹更華麗,妹妹比姐姐更清秀。遇龍河,活脫脫就是漓江的另一個版本。你很好奇漓江成名前長什么樣子嗎?那就去看看遇龍河吧。遇龍河就像是剛進入青春期的漓江,有一點青澀,還有一點羞澀,仿佛被你看一眼都會臉紅的。
我多年前和幾位詩友游漓江,乘坐豪華空調(diào)船,走的是從桂林磨盤山碼頭至陽朔段航線,需要好幾個小時,除了在甲板上看兩岸青山以及擦肩而過的漁船,最難忘的是還有一頓新鮮魚蝦的午飯(包含在并不算貴的票價里):一邊品味美食,一邊憑窗欣賞美景,美景才是最好的下酒菜。美景比美酒更能助興,我當場給漓江寫了一首詩。在漓江上面,有酒相伴,有詩相伴,有朋友相伴,真是神仙般的旅行。想起《晉書·畢卓傳》所云:“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shù)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其實酒不在多,菜不在貴,在美景面前,關(guān)鍵是不能少了詩與朋友。船到終點,意猶未盡。桂林的詩友說起遇龍河(我第一次聽見這條河流的名字),用了“不是漓江勝似漓江”的廣告語,問我是否愿意接著游覽?考慮到假期即將結(jié)束,我只好回答:下次吧。
如此回答算是許愿的話,這次我來陽朔,則是還愿的,還自己未了的心愿。這次我專門來看遇龍河的。漓江已美得不能再美了,被說成“勝似漓江”的地方,究竟還能美到什么程度?我得看一看。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天堂,要么是彌天大謊。看了之后才明白:“不是漓江勝似漓江”,這么勾魂的廣告語,還真不是騙人,遇龍河擁有的是另一種美。
遇龍河拒絕游輪,水上的交通工具是竹筏。漁夫劃的是竹筏,游客坐的也是竹筏。漁夫劃的竹筏上面,也有乘客的:幾只魚鷹。游客在竹筏上所坐的位置,正是魚鷹瞭望的位置。我站在魚鷹的角度看風景,下意識地把自己當成一只魚鷹:只不過不是在捕魚、覓食,而是在尋美、覓詩。
夢里見過的地方
遇龍河古名安樂水,何時改名的呢?那與水上修起第一座橋有關(guān)。古時候此河沒有橋,過河只能靠竹筏擺渡。明代永樂年間,因暴雨引發(fā)山洪,一位趕考的書生無法過河,為前途盡成泡影而痛哭,水底一條龍被感動了,浮出河面,翹起龍尾把書生載到彼岸。書生一舉中了狀元,把趕考遇龍的故事向皇帝匯報,獲得恩準:在遇見龍的原地建造一座橋,命名為遇龍橋。此舉不僅答謝龍的救助,也方便了兩岸民眾的生活。
我乘坐竹筏,從遇龍橋布滿藤蔓的橋洞下穿過,回頭一望,總覺得遇龍橋的造型似曾相識。不管你信不信,我肯定見過這座橋的。莫非,我的前世曾是那位差點被洪水阻撓了前程的書生?
幸好,兼任導游角色的梢公,正在講解遇龍橋:老電影《劉三姐》的第一組鏡頭,就是在這里拍攝的。當年劉三姐撐著竹筏,唱著山歌,緩緩穿過遇龍橋底,讓中國人記住了她的歌聲,她的故事:“哎山頂有花山腳香嘞,橋底有水耶橋面涼嘞,心中有了不平事哎,山歌如火出胸膛……哎虎死虎骨在深山嘞哎,龍死龍鱗哎在深潭嘞,唱歌不怕頭落地耶,閻王殿上唱三年嘞,如今世界實在難嘞哎,好比灘頭哎上水船哎,唱起山歌膽氣壯哎,過了一灘又一灘嘞……”
梢公絕對想不到,他的講解,無意間解開了我心中的迷惑:我確實見過遇龍橋的,不是在前世,而是在童年,一部老電影里面。童年的印象就是深刻,把這座橋的造型復制在我腦海里了。更確切地說,是電影《劉三姐》拍得太好了,不僅劉三姐的形象讓人難忘,連作為她瞬間背景的遇龍橋,也使我過目不忘。
山越來越老了,水卻沒有老。漓江在陽朔最大的支流,叫遇龍河,怎么看怎么像一次艷遇。一年四季,都是春水。歌越來越老了,唱歌的人卻沒有老。你以為她就是劉三姐,其實是劉三姐的女兒,即使唱著老歌,也永遠十八歲。劉三姐出發(fā)的橋越來越老了,從橋洞里穿過的竹筏卻沒有老。溯流而上,就能長出青枝綠葉。故事越來越老了,聽故事的人,還是那么年輕。竹筏上站立的魚鷹越來越老了,像白發(fā)將軍,游在河里的魚卻沒有老,跳起來有三尺高。在美景面前,我也像魚鷹一樣老了,忍不住問水里的影子:“你這個寫詩的廉頗,尚能詩否?”
竹筏抵近遇龍河與金寶河匯合之處,遠遠看見漓江右岸三座山峰相連,像一只縮著頸子的雙峰駱駝向江邊走來。梢公說那是青厄渡,陽朔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又叫駱駝過江。我喃喃自語:看上去怎么那么眼熟?好像在哪里見過?梢公又及時地揭開謎底:這里是遇龍河最美的一段,徐悲鴻的《漓江春雨》、《青厄渡》等畫作,就是在這一帶寫生的。難怪呢,我想起小時候奶奶家的客廳墻上,就掛有印刷著《漓江春雨》這幅水墨畫的年歷。看來漓江之美,那時候就在我心里暗暗扎下了根,我早就是它的崇拜者。只是當年沒想到,某一天真能身臨其境。不,我的小小竹筏,確實駛進了一幅畫里面。我也成畫中人了。你們能看見我嗎?我正沖著過江的駱駝?wù)惺帜亍km然是初相遇,總是有似曾相識的恍惚。如同歌曲《甜蜜蜜》所唱:在哪里,在哪里見過你?
即使第一次來漓江,也會有久別重逢的感覺:在夢里,在畫中,在電影里,我見過你,好像花兒開在春風里。漓江,一個夢里見過的地方。
估計徐悲鴻踏遍青山邂逅漓江,又驚又喜,仿佛終于找到夢中情人。徐悲鴻于1935年11月2日應(yīng)邀來當時的廣西省府南寧考察,愛上此地的風土人情。1936年5月21日就攜所藏書畫36大箱,由滬啟程再下廣西。6月2日抵達南寧,被聘為廣西省政府顧問。9月上旬,隨廣西省會遷往桂林,徐悲鴻居住桂林圖書館作畫。其間,乘小舟從桂林到陽朔,陶醉于漓江風光中,在《南游雜感》中寫道:“世間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陽朔乎!……江水盈盈之,照人如鏡,縈回繚繞,平流細瀉,有同吐絲。山光蕩漾,明媚如畫,真乃人間仙鏡也!”徐悲鴻在碧連峰下尋找住所,路過一座三開間磚木結(jié)構(gòu)的平房,看見門前兩棵繁花滿枝的玉蘭樹,就像在異鄉(xiāng)結(jié)識知己,便租屋住下,篆刻“陽朔天民”圖章一枚,作為在陽朔繪畫之用。李宗仁知道后,派人購下此屋,贈與徐悲鴻作畫室。這就是今天位于陽朔縣政府左前方的桂林陽朔徐悲鴻故居,與“孫中山先生下榻處”隔街相望。
徐悲鴻經(jīng)常背著畫夾,去縣城外的“潘莊”寫生。“潘莊”鄰近金寶河與遇龍河交匯的青厄渡,當時為廣西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政訓處處長潘宜之所建,現(xiàn)為高級賓館。對岸是竹篼寨、穿巖、犀牛嶺一帶村落。站在“潘莊”,視野極好:除了駱駝過江橫空出世,還有鑒山古寺、聚龍?zhí)丁⒋r古榕、月掛高峰、鳳樓晚照等景點吸引眼球。正是在我現(xiàn)在所立足之地,八十多年前,徐悲鴻為駱駝過江的風景所傾倒,潑墨畫出《漓江春雨》。據(jù)說這里也是徐悲鴻與廖靜文的定情地。
在青厄渡,聽人提起陽朔“老八景”,說是從唐朝就開始流傳了。為了弄清是哪八景,以便日后能逐一踏訪,我從山泉《陽朔“老八景”覓蹤》一文中,摘錄了景點名稱及相關(guān)的詩詞:
第一景:東嶺朝霞。嶺在縣城隔河東岸,逶迤數(shù)里,繞抱縣城,每當旭日東升,霞光燦爛,草木生輝,非常之壯觀。明.廖東升詩贊:“云收曙發(fā)閃睛空,誰畫朝霞絢嶺東;五色驚開織女錦,九光佛山太陽紅。”
第二景:市橋雙月。在縣府前街中,恰當鬧市,雙拱平橋,水光月色上下相映,妙不可言。曾有詩云:“橋懸虹影枕清流,夜靜山城暮靄收;天上蟾蜍沈素魄,一溪雙月碧潭秋。”
第三景:鑒寺僧鐘。碧蓮峰北面山腳,昔為鑒山寺,僧人早晚嗚鐘禮佛,響徹全城。今寺改為樓,登樓一覽漓水群峰,盡在目中。有詩云;“禪光虛寂薛蘿濃,石徑蕭蕭香霧封;何處泉嗚空谷嘯,翠微堆里一聲鐘。”
第四景:馬山嵐氣。山在碧蓮峰之右,天欲雨時,嵐氣先起,纏繞山腰,恰似匹駿馬,披著白絹騰空飛躍。有詩描其雄姿:“馬山氣勢如天馬,天嬌凌空欲化龍;四面嵐氣晴更好,高騰云漢作奇峰。”
第五景:龍洞仙泉。洞為龍躍山小巖,內(nèi)有石盆注水,長年不竭不溢,此奇觀人稱“仙泉” 。有詩云:“仙洞煙嵐復幾重,桃花流出水溶溶;南山文豹終須現(xiàn),試聘春云起臥龍。”
第六景:白沙漁火。白鶴山腳,漓江平靜開闊,對面有洲,一片白沙,漁舟夜魚,鸕鶿展翅,漁火點點,白沙閃閃,如流星似飛螢壯觀至極。有詩云:“沙明水碧晚姻含,片片輕舟繞市南;款乃支離依崖泊,流星飛影照空潭。”
第七景:簧空萬云。宮在今陽朔鎮(zhèn)小大門東,左邊臨江處,昔有“萬云亭” ,今石址尤存,建筑華麗堂皇,與山水天云交相輝映,形成水天一色。有詩云:“巍峨宮闕彩云封,曙色平增桃李容:泮水風清芹藹秀,四時常做五云封。”
第八景:西山晚照。西山即屏峰山,當夕陽返,樵牧歸唱,景色奇絕。有詩贊:“日掛林梢下半空,山門開處咽殘紅;寒山妝點秋容淡,天作王維一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