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1: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職業教育專業委...
張國霞+譚萌
摘 要:2016年11月22日,由山東平原縣廣播電視臺拍攝的歷史題材電影《平原縣令劉備》在縣文化館劇場舉行了首映式,該劇以平原縣省級非遺項目“劉備在平原的傳說”為創作靈感,以電影表演為載體,演繹了劉備“試守平原令,后領平原相”的精彩故事。本文以該電影的成功經驗為據,對如何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6-0168-01
一、前言
千年古城平原,歷史足跡斑斑,玄德曾掌郡政,故事流傳民間”著名作家鄧友梅的題詩是對山東省平原縣的真實歷史寫照。平原縣是我國古老的縣城之一,因地勢平坦而得名。現隸屬于德州市。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這里留下了“龍門”石刻、“文昌閣”、等一批珍貴文物和歷史人物傳說。漢獻帝初平元年至興平元年(公元190—194年),劉備“試守平原令,后領平原相”,前后歷四年之久,在平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2009年,劉備在平原的傳說作為民間文學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國家重點支持項目,全國各地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指示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本地資源及特色民間傳統文化,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創新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還積攢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為進一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擴充非遺經典項目群眾傳承人,2016年,由平原縣電視臺拍攝的電影《平原縣令劉備》上映,該劇以省級非遺項目《劉備在平原的傳說》為題材和創作背景,描繪了歷史人物劉備在平原為縣令期間重教興學,扶獎農桑,勤政愛民的故事,以電影為載體,將劉備在平原的傳說這一非遺保護項目生動的展現給群眾,對推動該縣文化建設、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并為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創新傳承提供了很好學習范本。本文以電影《平原縣令劉備》的成功上映為例,對如何保護和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淺談幾點建議。
二、非遺工作專業人才匱乏,建立專業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一系列研究、普查、保護、創新工作,歸根到底,都急需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去實踐,然而在當前各地非遺保護中心,專業的非遺工作人才少之又少,這一點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客觀來看,從事具體研究、保護工作的人員數量不足,就難以把繁瑣復雜的普查保護工作做好,致使具體工作開展不夠細致,工作質量無法保證。除此之外,非遺保護工作者的專業程度直接影響了具體工作的進度和成效,相關工作者缺乏專業理論知識,造成工作不夠專業不夠科學化,或者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入研究,從而導致保護工作難以做到深入挖掘和系統化整理。因此,建全一支專業穩定的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人才隊伍,是當前首要的工作。
三、非遺保護工作應廣泛結合基層群眾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口頭和動作傳承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近十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直處于相關機構單獨執行的狀態,很多保護工作脫離了群眾基礎,單純的工作人員進行普查及保護工作,沒有調動起當地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認可度和積極性,導致普查信息不夠細致全面,當地群眾無法真正融合,無法在最大程度上搶救、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化遺產本身來自于民間,是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普查、保護、及傳承過程中,結合當地群眾力量,汲取群眾優秀傳統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電影《平原縣令劉備》的拍攝,吸取了大量的本地群眾作為群眾演員,讓普通百姓對我縣非遺保護項目-劉備在平原的傳說這一民間文學有所深入認知和了解,更直觀的體現了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視,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主動參與、積極宣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該有一個重要理念:見人見物見生活。要支持非遺實踐回歸社區、回歸生活,讓非遺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傳承,擴大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非遺的認知和參與,努力擴大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習人群。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應該多加入創新形式
一般而言,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往往想到“原汁原味”,“原生態”等類似的詞,似乎民間傳統文化就應該是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談起非遺保護這個工作,大部分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把它和“真實性”“一成不變”等概念掛鉤,就好像非遺工作與變化、創新無關系。事實上,這種認識是十分片面的,這種意識不僅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遺工作的發展,也對文化創新工作形成了相當大的阻力。新時期的文化傳承與保護,應當結合當今的多元化形式做到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才能真正的汲取所保護項目的精華并將其發揚光大,永葆生命活力。非遺的傳承方式決定了它的生命力,傳承者的主觀心理及行為會對非遺生命力存續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傳承人在傳承的過程中所選擇的輔助手段比如文字,多媒體的的不同,也會對非遺生命力產生影響。傳承方式,輔助手段的變化,是非遺生命力即非遺創新的表現。
電影《平原縣令劉備》,以多媒體電影的形式,把劉備在平原的傳說這一民間文學項目生動的展現出來,將無形變為有形,把個體傳承項目,轉化為群眾都可以接受的形式,提高了群眾對非遺的認知度,同時擴大了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群。使得當地群眾都積極參與到文化品牌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中來!相對于普通的傳承方式來說,電影《平原縣令劉備》的拍攝無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成功之作。
五、加強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沉淀后的精髓。近些年來,隨著世界各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一個亟待整治的問題日益突出,那就是文化遺產的搶注,近幾年來,韓國搶先于中國陸續向聯合國科教文提出了“活字印書術”“端午節”申遺申請,并順利通過,這無疑是對中華民族的一大侮辱,但是在憤怒的同時,我們必須考慮一下這是為什么,國人的民族保護意識淺薄和政府相關機構的疏忽,是整個事件帶來的教訓中最值得警醒的,因此,加強國人甚至于中小學生青少年們對文化遺產和傳統中華文化的保護意識,是重中之重。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主要靠的是世代相傳,口口相授,基層群眾是非遺保護最基礎、最廣泛的主體,我們應該努力加強非遺保護宣傳,喚起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讓群眾們清醒的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的參與到保護、傳承非遺工作之中,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六、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精神文明的財富,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而道遠,電影《平原縣令劉備》不管是在宣傳非遺項目方面,還是在形式創新方面,都為我們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讓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合理運用更多的形式,廣泛結合基層群眾,把文化遺產做強做大,共同攜手,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呂玲芝.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J].大眾文藝,2013(07).
[2]朱伶杰,陳曦.中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差異探析[J].蘭臺世界,2012(32).
[3]時紅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3).
[4]駱峰.古史山東郡縣命名規律探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