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母親》劇照-植根人民 探索創新
宋洋
【摘 要】評劇是深受觀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形成于清朝后期,繁榮于民國初期的我國北方冀東地區,由早期的二人拆出到后來借鑒其它劇種,逐漸成為評劇的雛型。
【關鍵詞】評劇;各時期;旦角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034-01
評劇曾被稱做平腔梆子,因為京劇曾經叫平劇(因北平而得名),為區別于它,在平字加上言字旁,有評古論今的寓意,評劇有句老話,叫要吃飯一窩“旦”,由此可見評劇旦角的重要性。評劇早期都是男旦,最早是有五大明珠之稱的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明月珠、蓋月珠,旦行鼻祖是男旦:月明珠。她嗓音明亮、清脆悅耳,代表劇目有《張王巧配》(即花為媒)、《馬寡婦開店》、《王少安趕船》、《杜十娘》、《珍珠彩》、《殺子報》、《楊三姐告狀》等32出,并自編自演了《桃花庵》。可惜明珠早隕,珠沉香消,月明珠終年僅24歲,是評劇界的一重大損失,導致警世戲社暫時解散……
評劇花旦的代表人物是另一男旦金開芳,表演風格潑辣活潑,擅演《花為媒》《朱買臣休妻》等……
評劇四大名旦是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評劇大王李金順,代表劇目《馬寡婦開店》。評劇皇后白玉霜,代表劇目《杜十娘》。評劇女皇劉翠霞,代表劇目《劉翠萍哭井》。時代藝人喜彩蓮,代表劇目《王少安趕船》。
近代評劇較有影響的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旦角演員:小白玉霜,代表劇目:《秦香蓮》、《杜十娘》、《小女婿》、《金沙江畔》、《桃花庵》等。新鳳霞,代表劇目:《花為媒》、《劉巧兒》、《乾坤帶》、《無雙傳》。
鮮靈霞,代表劇目:《包公三勘蝴蝶夢》、《井臺會》、《夫人城》等。韓中云,代表劇目:《小女婿》、《江姐》、《紅樓夢》、《家》、《人面桃花》。花淑蘭,代表劇目:《牧羊圖》、《茶瓶計》、《謝瑤環》、《相思樹》。筱俊亭,代表劇目:《打金枝》、《對花槍》、《楊八姐游春》、《小院風波》。李憶蘭,代表劇目:《張羽煮海》、《樊梨花斬子》、《櫻花戀》、《祥林嫂》。花月仙,代表劇目:《劉云打母》、《珍珠衫》、《包公賠情》。喜彩蓮,代表劇目:《包公賠情》、《小借年》,后期常演老旦、彩旦。鑫艷玲,代表劇目:《小女婿》、《霓虹燈下的哨兵》、《祥林嫂》、《楊二舍化緣》、《茶瓶計》。
我省較為著名的旦角演員有喜彩苓、吳素舫、碧燕燕、郭硯芳,長評的王曼苓、小王金香、鄭桂芳、趙丹紅。還有梅花獎獲得者馮玉萍、崔蓮潤、劉秀榮、曾昭娟、谷文月、劉萍、馬淑華、李秀云、宋麗、王向陽、袁淑梅、劉慧欣、徐金仙、羅慧琴、周丹等,還有深受觀眾喜愛的彩旦行為花月仙、喜彩蓮、趙麗蓉、花硯茹等。
花月仙的演唱風格干凈利落,板頭扎實,嘴皮子很有功夫,她在《奪印》中的“何支書吃元宵”一段十分見功力,深受觀眾的喜愛,廣為傳唱。在《高山下的花環》也有精彩的演唱。
有時代藝人之稱的喜彩蓮也是著名的評劇旦角演員,戲路寬,青衣老旦、彩旦都信手拈來。尤其是向陽商店的傅桂香,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趙玉蓉有很多優秀作品,由于早期宣傳不力,觀眾大多從她退休后的小品和影視劇中經常看到她的藝術形象。她在評劇電影《花為媒》飾阮媽十分出彩,評劇電影《劉巧兒》中飾演李大嬸,《小二黑結婚》和評劇電影《楊三姐告狀》都是她的代表劇目,趙麗蓉長期和新鳳霞合作,《無雙傳》《鳳還巢》《春香傳》《祥林嫂》都有不俗的表演。
花硯茹也是一位優秀的彩旦演員,《花為媒》中的王氏(李月娥母親)、《楊三姐告狀》中的費氏嗓音寬厚、高吭,表演火爆,幽默風趣,令人過目不忘。
當今活躍在評劇舞臺的旦角演員的中青年藝術家:中評的王平、王麗京、鄭嵐,天評的曾麗娟,白派團的王冠麗,石家莊的袁淑梅、徐金仙,唐山市的羅慧琴,沈陽的馮玉萍、周丹、吳丹陽,黑龍江的王向陽,營口的王曉凌等。
愿評劇能涌現出更多優秀旦角演員,振興評劇,發展評劇,為廣大戲迷朋友排演更多賞心悅目的評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