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忠實先生用人生的六載春秋寫作了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秘史的“奇書”——《白鹿原》,這也是陳老先生留給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巨大財富。2016年陜西人藝將《白鹿原》話劇重新搬上舞臺,引起了文化界的熱烈反響,其對“歌隊”這一形式的使用為本次改編增添了藝術張力。
【關鍵詞】白鹿原;話劇改編;歌隊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033-01
《白鹿原》注定是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小說于1993年出版后反響強烈,1997年獲得茅盾文學獎。至今,對《白鹿原》的改編已有多個版本,諸多藝術形式都在以自身的美感和藝術特色詮釋著《白鹿原》這部偉大的著作。《白鹿原》的改編形式中,話劇是目前公認最為成功的藝術形式,2016年,陜西人藝在北京人藝版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對《白鹿原》進行了大膽的再度創作,其中“歌隊”形式的運用為陜版增色不少。
歌隊形式起源于古希臘戲劇,著名的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及歐里庇得斯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歌隊,歌隊的演出形式通常是多人采取一致行動,以群體為單位歌唱或者念詞,可以互相對話,也可以分群體和個人與主角對話,可以起到敘述情節、發表意見、建立氛圍、控制節奏等作用。此次,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在演出形式上加入了村民的“議論”,即采用了歌隊這一戲劇表現形式。北京人藝版《白鹿原》里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華陰老腔和秦腔的使用,作為地域文化符號的民間戲曲既起到了連貫性作用,唱詞里的內容也能有效地對敘事進行補充。歌隊或說或唱或演,可以獨白抑或和主角對話,表現形式更為多樣,陜西版里完全摒棄了秦腔的華彩,采用村民作為群眾的議論,以此形式來實現歌隊的功能,用語言創造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美學風格。北京人藝版里來來往往的群眾并不說話,只是變換隊形與來回走動,雖是有生命的肉身卻如布景沒有靈魂。陜西人藝版的群眾們有大量的臺詞,可以交代劇情補充未被演出的潛在情節,也可以劇中人的身份參與劇情,更能夠跳出劇中人視角充當“完美的觀眾”對事件進行評論。新版《白鹿原》巧妙對歌隊這一藝術形式的運用,實現了美學家黑爾格所說的“精神性布景”的作用,二十人組成的歌隊令舞臺表現熱鬧非凡。
首先,歌隊實現了戲劇的“雙元結構”,歌隊既可以進入情節之中,又可以出乎情節之外,具有雙重作用。在古希臘,歌隊還被賦予形而上的“神性”,身份的靈活使得歌隊時而是人民,時而是神明。在小說與北京人藝版的《白鹿原》中,白嘉軒換地的秘密只說與冷先生聽,腰桿又直又硬的白嘉軒一輩子做過最不光明磊落的事情就是發現了白鹿原的秘密從而與鹿子霖換地,拿二畝水田去換有吉兆的二畝旱地。這樣天大的秘密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藏在心里一輩子,不可能告知眾人,但在陜西人藝版第一幕的換地結束后,白嘉軒就和群眾以獨白和對話的形式講述了白鹿原的歷史和白嘉軒換地的秘密。此時的群眾,已經不再是真正的白鹿原的農民,而是擁有著上帝般全知視角的神。
其次,歌隊極強的假定性能夠自由結構情節,實現時空自由與場景轉換。眾所周知,《白鹿原》小說人物眾多,歷史跨度之大使之成為最難改編的當代名作之一,電影版《白鹿原》就在改編的情節選擇上遭人詬病。話劇用近三小時的長度濃縮了幾十年的歷史,這需要藝術家在創作中對情節有所取舍將小說中的時空予以壓縮。歌隊可以承擔故事的敘述,將沒有被演出但對劇情至關重要的內容以語言的方式講述,幫助觀眾連貫劇情,起到轉場的作用。
最后,歌隊增強了舞臺表演的氣勢,還起到了重要的節律作用。陜西人藝版中用了二十人一組的歌隊,在大多數時間中歌隊人員行動一致,在一些關鍵場景中歌隊填滿了整個舞臺。比如在對話時集體蹲在地上前傾身體,比如小娥勾引孝文的晚上統一背對著觀眾看戲,集體隨事件變化產生行動上的反應,比如在小娥死去時手持蝴蝶離開舞臺,多人的集體表演尤其是既有臺詞又有肢體的表演,即便有些夸張與形式化,但增強了觀眾觀看時最直觀的視覺沖擊力,這也符合歌隊載歌載舞極盡聲色之能事的藝術特點。與北京人藝版里曲調悠長但內容推進緩慢的秦腔不同,陜西人藝版里群眾的臺詞猶如暴風驟雨一般密集且具有沖擊力,不論是歌隊隊長的獨白,群眾的集體發聲還是劇中主角與歌隊的對話均信息量巨大,緊迫的語速與上揚的聲調造成了一種緊迫感,令觀眾熱血沸騰,劇情節奏因此加快。在《白鹿原》洋洋灑灑50余萬字的小說和三小時的長時間演出之中,需要一只有力的手緊握住觀眾的審美情緒,歌隊就是這只無形的手,實現了戲劇行動的張弛有度,將常規的時間進程和群眾強而有力的聲音自由切換,在近三個小時的演出中制造出數個情緒高潮。新版中使用歌隊作為戲劇的開端,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
陜西人藝版的《白鹿原》無疑是成功的,時間向我們印證了真正經得起歲月洗禮的經典作品如何在解讀和再度創作中煥發新生命。《白鹿原》是陜西的文化名片,它深沉厚重,它飽含熱情,它書寫了陜西人生命里的爆發力,對《白鹿原》的經典重現是文化人、藝術人不約而同文化自覺的選擇。
作者簡介:
袁晚晴(1989-),女,漢族,陜西咸陽人,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