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摘 要】隨著當代社會的迅猛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比起追求信息更深層次的意義更愿意去了解表面的信息,這種后現代性特征在當今中國的電影發展里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那就是電影的奇觀化。儀式作為中國流傳至今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在諸多領域中體現出了它的價值。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形態同樣逃不開儀式觀的束縛。本文將從儀式視角分析中國奇觀電影迅猛發展的原因和前景。
【關鍵詞】中國電影;儀式視角;奇觀化現象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142-01
一、中國奇觀電影的發展歷程
在電影理論中最早使用“奇觀”這個概念的是英國女性主義電影學家勞拉·穆爾維,她認為主流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作為一種奇觀以滿足男性觀眾的感官而存在的。在她之后英國社會學家斯科特·拉什詳細論述了電影中奇觀和敘事的關系。“奇觀——如果將奇觀的概念擴展到所有能夠引起視覺快感的圖像或者畫面的話,已經不再為敘事服務了”“在后現代性的影片中,奇觀開始逐漸地支配敘事”。他的理論建構是基于其社會學理論所提出的。而中國學者周憲綜合了前兩者的概念,在《視覺文化的轉向》一書中提出了“奇觀電影”的概念,他認為“奇觀電影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和畫面,或是借助各種高科技電影手段創造出來的奇觀影像和畫面及其所產生的獨特視覺效果”。
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每個階段對于奇觀的概念都有不同,作為一種電影技術的創新,電影制作將重點從敘事轉移到奇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下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環境,2000年的《臥虎藏龍》應該是中國首部獲得奧斯卡獎的奇觀電影,從古代武俠到現代都市,中國在奇觀化道路上的探索越來越多。下面我將從儀式功能視角分析奇觀電影的藝術效果。
二、儀式視角下中國奇觀電影火熱的原因
儀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人類行為被廣泛地研究,其在電影領域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儀式與電影具有相似性。中國奇觀電影的“強視覺弱敘事”一定程度上雖然弱化了媒介儀式的特性,但是其功能特點依舊有相似之處:
(一)中國奇觀電影為觀眾提供了滿足感和娛樂性。在充滿奇觀的畫面中觀眾讀到了未知的領域,各種華麗夢幻場景牢牢抓住觀眾的視野并令其不自覺地跟著場景走,加之影片人物表演的奇觀化,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視覺上的沖擊、釋放生活中的壓力,就如今年上映的《西游伏魔》,在主線套路都清楚、演員演技不在線的情況下,依靠畫面色彩(場景的華麗,震撼感)、身體動作(打斗特效、舞蹈性感搞怪)等奇觀,能在首映獲得第一的票房率,雖然有一定的名導效應,但是更多成功的因素是奇觀電影去深度而平面化、去整體而碎片化、去思想而娛樂化的特征貼合觀眾的觀影訴求。
(二)中國奇觀電影塑造了社會認同感。這不是奇觀電影特有的,可以說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的主題和價值,不管是古裝魔幻大片《長城》,還是娛樂至上的《美人魚》,均是強調愛與道德,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通過集結觀眾,把影片中所要表達的社會價值和道德理念融入觀眾的思維,從而達到整合社會的目的。
周憲在《視覺文化》中提到奇觀電影的崛起和流行,是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轉變。整體來說,除了眾所周知的非日常化這一特點,電影與儀式的性質與作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必然是跟著社會文化、大眾心理走的,而這兩點亦是儀式的重要功能。
三、中國奇觀電影的發展前景
電影在深層結構中作為一種儀式是為了讓受眾接受的藝術消費品,可以說奇觀技術讓電影的元素更加多姿,是每個電影人都想去挖掘探索的新世界,在我看來西方已經能非常成熟地運用這一個技術,像《哈利波特》《星球大戰》等這樣的系列大片是奇觀電影中的翹楚,影片既注重刻畫了人物的個體形象和心路歷程,又有奇觀的視覺沖擊。而中國的奇觀電影雖然近幾年在奇觀技術上越發長進,但是一方面受到劇本創作能力的制約,一方面為了奇觀而奇觀忽略了該有的敘事中心,像2017年初的《大鬧天竺》將西游記的故事運用到了現代,人物設定也沿用了“武空”、“唐森”、“朱天鵬”這些西游中的角色,途中經歷的劫難情感糾紛也是讓人一看便知將要發生什么,敘事簡單,情節中的搞笑元素也略顯生硬,如此使得影片雖然宣傳效應卓有成效但是口碑并不是很好。
總的來說,和西方數十年的奇觀電影創作經歷相比,中國的奇觀電影創作還只是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在儀式文化中,有一些儀式是對神圣事物的膜拜,而中國奇觀電影依靠著強大的明星、導演效應取得了強大的號召力,中國奇觀電影本身要有顯著的提升要摒除靠宣傳、靠明星的觀念,加強影片本身的敘事性和人物塑造,沖破傳統理念的束縛發揮想象力,這樣才能讓中國的奇觀電影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勁羽.視覺文化視域下的奇觀電影[J].電影文學,2017(04).
作者簡介:
王 焱(1993-),女,漢族,江蘇蘇州人,碩士學歷,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戲劇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