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78年,由理查德·唐納執導的《超人》成為了超級英雄電影的開端,讓超級英雄從漫畫走向了大銀幕。2002年山姆·雷米執導的《蜘蛛俠》以8.217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開啟了同類電影的新熱潮。自此,超級英雄在大銀幕上不斷涌現,同時也創造著不菲的票房成績。超級英雄電影也開始走向正軌,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敘事模式。
【關鍵詞】好萊塢;超級英雄;敘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51-01
一、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成功模式
美國根深蒂固的移民文化及其漫畫文化的土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后續歷史事件的推動下,超級英雄得以誕生和發展,并形成了一定的需求。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各種特技手段讓原本只能靠漫畫來表現的情節和設定,得以用真人來實現,吸引了大批的電影觀眾。在超級英雄電影已形成規模,穩定模式后,除去電影本身,其成功與商業運作也密不可分,前期的宣傳炒作,越來越多的明星加盟,加之影片衍生品的銷售,包括玩具、服裝、改編電腦游戲,以及印有英雄標志的各類產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二、成功模式中成功因素的運用
在內容上,從時局入手,把握觀眾心理;制作上,有易懂的情節與刺激的場面;營銷上,明星效應、周邊產品開發以及能夠引導觀眾的上映計劃。在這一套模式中,比較直觀的是影片的情節和視覺效果,它滿足的是觀眾觀影的快感;而影片的核心精神及代入感,在觀眾的潛意識里形成共鳴,以實現精神上的滿足;最后,在多種渠道的營銷中,利用影片聚集的消費群體在其它方面進行盈利。
三、超級英雄電影敘事的模式化——漫畫電影化,游戲電影化,電影游戲化
超級英雄電影其實就像超級英雄漫畫一樣,越是易懂越能吸引大批觀眾,觀眾觀看此種類型片,想要的不是如何縝密的邏輯和懸疑不定的劇情,而是做一場英雄的夢,用超過常人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因此,超級英雄電影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幾乎一成不變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
超級英雄電影多為線性敘事,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發展,其框架大致可以歸納為:英雄出現→壞人出現→英雄獲得能力→壞人獲得能力→第一次交鋒,英雄失敗→研究對策,恢復能力→再次交鋒,勝利。
隨著CG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腦游戲開始逼近電影,游戲中也不再單單是打打殺殺,而是有了豐富的人物和情節,其場景、動作的制作也越來越細膩,這無疑是對電影的一種挑戰,而超級英雄電影,這種題材便是出自漫畫和游戲的類型片,自然壓力更為巨大,于是我們不難發現,超級英雄電影的敘事和鏡頭語言中往往帶有著一定的游戲性。
首先從鏡頭語言來說,運用了大量的跟拍鏡頭和快速剪輯,《蜘蛛俠》最具代表性,鏡頭常常跟在蜘蛛俠身后,或是固定于蜘蛛俠的某個部位,手臂或是軀干,有時甚至直接成為其主觀鏡頭,在他運用蛛網和蛛絲在高樓間來回飄蕩穿梭爬來爬去的時候,其主觀性和游戲性顯而易見。
在故事情節方面,也往往帶有著某些游戲中傳統的“打怪升級”的套路,比如金剛狼在輸給哥哥之后,手中某種樹脂形成的利爪被替換成了金屬,他的哥哥不再是他的對手。當這樣的情節在電影中體現出來的時候,觀眾也會像在游戲中升級了一樣,面對接下來的敵人不再畏懼而是興奮。
在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上《鳥人》奪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和提名,影片中主角的設定似乎是對超級英雄電影的一個巨大諷刺,超級英雄會過氣,演超級英雄的演員也會過氣,無論你過去多有名多受追捧,沒有新的東西拿出來,遲早會被人遺忘。這讓我們不禁反思,超級英雄電影這種繁榮的現狀還能維持多久?兩大漫畫公司顯然對接下來龐大的計劃信心滿滿,但在這種模式的狂轟濫炸下,觀眾是否能一直如《復仇者聯盟》剛問世時一樣興致高昂?當觀眾逐漸發現每次花不一樣的錢在影院里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故事之后,還會否繼續買賬?
即便是類型片,也是需要從同種類型中看到不同的,以同為美國特色的僵尸電影來說,《僵尸肖恩》、《驚變28天》、《僵尸之地》等雖然場景和僵尸看起來大同小異,不過影片的風格、故事、主題、鏡頭語言都不盡相同,而反觀超級英雄電影呢,想找出每部電影中獨一無二的部分恐怕很難。
時下的超級英雄電影多是去作者化的商品,我們會因為一部經典電影而喜歡上一個導演,但看了這么多超級英雄電影,卻記不住任何一個導演的名字,因為他們都太相似,都是太過合格的產品,就連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蝙蝠俠》里似乎也毫無個性可言了。
超級英雄電影在類型片這個行列里還很年輕,發展的方向有很多,超級英雄也需要個性,這種個性在電影中不光是演員的表演,也在影片的風格和鏡頭語言上。
參考文獻:
[1]趙起著.后工業時代的美國幻想題材影片創作[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12.
[2]薛燕平主編,胡蓉著.世界影視特效經典公司·營銷·創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7.
作者簡介:
滕佩凇(1991-),男,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2016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