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蘇媛媛
【摘 要】吉劇是東北地區人為催生的具有較強地方特色的年輕地方戲曲劇種。它衍生于東北的民間藝術——二人轉,汲取地方其他民間藝術的精華,逐漸在全國地方劇種中開花結果。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浪潮的引領下,吉劇作為東北黑吉遼蒙地區的地方劇種,亟需解決其本身的傳播途徑和觀眾群培養問題。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下,吉劇應該何去何從呢?
【關鍵詞】互聯網和新媒體;吉劇;傳播途徑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021-02
近幾年,戲曲藝術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蓬勃發展。尤其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的出臺,為戲曲的市場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吉劇作為東北地區的特色性地方劇種,也在國家政策中受惠,得到了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財政支持。近五年,吉劇不僅僅傳承和保護了如《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一夜皇妃》等經典劇目,還加大創新力度,新編了很多創新劇目,如《真假孫悟空》。但是,吉劇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市場目前看來依舊不容樂觀,在當下的文化需求中存在很多問題。
一、吉劇所處東北地域的文化困境
吉劇是在1959年由政策指導、人為催生的劇種。廣義上講,吉劇的母體為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和東北大鼓、秧歌等其他民間藝術。狹義地講,其母體僅僅指的是東北二人轉。這些年東北二人轉藝術在東北地區異常火爆,但是作為東北二人轉衍生劇種吉劇卻有些冷落。不可否認,東北的人文環境促生了東北二人轉良好的文化土壤,它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和最基本的文化消費群體。而吉劇作為東北地區新生的地方劇種,雖然汲取了二人轉的手絹、扇子、舞蹈等表演技巧,但至今還未真正形成一批牢固的文化消費群體。根據問卷調查和統計可以得出,當今吉劇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吉劇人才的緊缺。從2008年起,中國戲曲教育的首府中國戲曲學院開設了多劇種班。開班伊始,有越劇、晉劇、豫劇、黃梅戲等地方劇種,逐漸增加了雷劇、藏戲等地方戲曲劇種,至今吉劇劇種還未作為高等教育進入到中國戲曲學院。反觀作為吉劇的發源地,東北地區黑吉遼蒙四省區培養吉劇表演人才主要是以中專為主,最主要的、比較有名的吉劇表演藝術家都是從二人轉藝術轉過來的,很少有專業的吉劇表演人才。人才的缺失,帶來的是直接性的打擊。
(二)專業劇場數量的減少。習近平總書記上臺以來,中國的文化市場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全國各地興起了文化場所的建設和改造,建成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大劇院和劇場,例如哈爾濱大劇院、長春國際會展中心等。但是專業的戲曲演出劇場數量并未增多,以吉林長春為例,專業的戲曲演出劇場主要有大眾劇場、東方大劇院、桃李梅大劇院等,并且這幾個劇場設備比較老化,修建時間久遠,缺少當今現代化的科技設備和管理模式,因此,專業劇場數量的減少,也給吉劇的繁榮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三)吉劇藝術傳播手段的單一。每一門藝術都離不開快捷迅速的傳播。吉劇在當下的傳播手段僅僅依靠舞臺演出、優秀劇目下鄉展演等傳統形式進行傳播和推廣,在手段上比較單一。截至目前,還未形成一個有效的成規模的文化產業鏈。廣大觀眾只能通過購買演出門票才能欣賞到吉劇藝術,這在傳播學的角度上講,比較閉塞。再加上東北地區本身的信息傳播并不發達,一些演出、文化交流活動比較滯后,所以吉劇的宣傳推廣和傳播的環境十分閉塞。
二、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途徑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創新,現在媒體的傳播手段也日趨多元化,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興起使得吉劇這項以傳統舞臺表演為主要傳播方式的戲曲藝術迎來了變革。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技術甚至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可以使吉劇在萎縮的文化境地中獲得新鮮血液,也可以在全國的地方劇種中獲得一席之地。
(一)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錄制吉劇教學網絡課程,培養吉劇表演人才。如今的互聯網,已經是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興起了網絡課程(簡稱MOOC慕課)。MOOC是通過對某一門課程進行影視技術的錄制、剪輯和后期制作,做成每一個視頻長度大概在12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通過互聯網上傳到指定的教育平臺(例如學堂在線),學習者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地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網絡學習,這種方式不僅僅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還節約了教育資源,方便了學習者。因此,面對吉劇人才短缺,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吉劇MOOC的錄制,合理優化吉劇教師資源,利用互聯網,建立完善的教育平臺,讓吉劇教學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效。
(二)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網絡平臺,制作VR虛擬演出劇場。當下,大部分的觀眾是通過電視、網絡觀看吉劇演出的。因此,面對劇場減少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在互聯網平臺上搭建一些虛擬演出劇場,通過這個平臺,把錄制好的演出傳播給廣大的吉劇藝術愛好者。中央電視臺CCTV-11的《空中劇院》欄目便是很好的例子。該欄目通過廣播電視技術和新媒體技術,把錄制好的演出通過電視定時播出。另外,政府可以增加吉劇類的電視節目,增加吉劇宣傳片和吉劇新媒體劇場的建設。
(三)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增加吉劇藝術的傳播手段。2016年首屆中國戲曲微電影大賽在北京舉辦,三百多名戲曲愛好者帶著自己拍攝制作的戲曲題材的微電影、紀錄片參加比賽,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吉劇藝術,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必須利用好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進行多元化的推廣和傳播。、微博、自媒體、視頻營銷等等這些新媒體手段是最好的途徑。可以通過公眾平臺吸引廣大的吉劇愛好者,可以利用微博增強與廣大戲迷的交流互動,建立良好的觀眾基礎。政府可以通過投資拍攝,把吉劇經典的劇目拍攝成戲曲電影和戲曲藝術片,進行影視宣傳。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進行品牌營銷,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
在現代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吉劇作為傳統又新興的地方戲曲劇種,想要立足于互聯網時代,就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保留傳統藝術的精華,不被科技所拋棄,走在時代的前端,符合新時代大眾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消費水平,引領社會思潮新風向。通過互聯網新媒體技術與吉劇的結合,勢必會給吉劇的發展插上強有力的翅膀,將吉劇藝術更多元化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我們也要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變革,喚起廣大群眾對吉劇的關注和熱愛,為吉劇的振興增加一份力量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