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茹
【摘 要】電影海報是電影制作發行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電影海報是戶外媒體的首選推廣方式,它起著將電影廣而告之的作用。目前國內電影市場發展勢頭較好,電影海報的設計也從最初的文字大于圖像發展到現在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幅解說電影的平面藝術作品;從以前的純手繪的視覺表現發展到運用攝影、軟件技術等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從以前的模仿西方發展到運用中國元素的視覺表現,使其獨具特色。
【關鍵詞】電影海報;圖形;文字;色彩;制作技術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31-03
電影是運動的銀幕藝術,電影海報是凝固的平面藝術,一幅電影海報是影片動態故事情節的靜態解說。觀眾通過解讀電影海報中有限的信息點來獲取一部電影的內容,如能夠猜測出電影的類型、人物的身份以及所處的時代、環境等等,所以電影海報對于電影而言是一種廣而告之的方式。海報中的各項元素,如圖形圖像、文字、色彩等元素都承載著電影信息的傳達,它們同時還要兼顧藝術的美感,從而保證電影信息傳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一、國產電影海報之讓圖形或圖像演繹故事
(一)圖形圖像的應用之異形同構
電影海報中圖形或圖像是必備的視覺表現元素,在僅有的版面中表達電影的主題,首先要在熟悉劇本,了解整個故事的前提下,用圖形語言去承載這個故事的主旨。那么在電影海報設計的創作中異形同構的圖形語言是常用的視覺表現手法之一。異形同構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或是差距較大的事物之間的形態聯系或是內在邏輯進行超現實的組合。這種不同性質的物體組合最主要是要把握不同性質物體間的形態聯系的可能性和具有聯系的意義,找到事物之間相互合成的關聯點——同構要素。[1]異形同構是圖形創意中的表現語言,起著創造新的視覺形象、展示新的藝術價值的雙重作用。
2009年由馬楚成導演的《花木蘭》的電影海報設計將電影主角花木蘭剛與柔的特點很好地統一在了電影海報的設計中,海報中一個士兵的頭盔下有一張粉紅色的薄嘴唇,將一個將士的剛與東方女性的陰柔之美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圖形語言上很好地做到了異形同構,而在電影的視覺傳達上也非常貼切地表達了電影主人公的特質。2015年,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圖1-1),電影講述的是不諳世事的小道士,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下了山,下山后他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象有諸多的不同?!兜朗肯律健泛J篇的海報設計中,一座山中間的鏤空正好跟一個葫蘆的形狀結合了起來,葫蘆是道士身份的一個象征,很好地表達了道士下山這個電影的主題。
(二)圖形圖像的應用之正負圖形
正負圖形,是由原來的圖底關系轉變而來。早在1915年就以魯賓(Rnbin)的名字來命名,所以又稱為魯賓反轉圖形。多數情況下,當你注視杯子的時候,這就是圖形,黑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但當你注視兩個頭影時,頭影成為了圖形,而白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我們將形體本身稱為正形,也稱為圖;將其周圍的“空白”(純粹的空間)稱為負形,也稱為底,[2]圖底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2014年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圖1-2)講的故事是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20歲的張乃瑩逃婚求學,卻慘遭拋棄,但是最后在同時代作家的互相鼓勵之下,雖然戰事不斷、顛沛流離,蕭紅卻逐步走向了創作的“黃金時代”。其中的電影海報設計作者是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設計師黃海,他多重的視覺表現為電影《黃金時代》設計了多個版本適用于不同國家的電影宣傳海報,其中應用于美國宣傳的《黃金時代》的海報(圖1-2),是用金黃色鋼筆的筆尖跟主人公的圖像進行了一個組合,筆尖象征了電影中人物的創作歷程,這樣女主人公張乃瑩的剪影圖形與筆尖形成了正負圖形,互為依存。設計師黃海要表達的設計理念是:這是一場自由萬歲的精神引導下第三者的冷靜口述,符合美國人的審美。
(三)圖形圖像的應用之傳統表現元素
1.國畫元素的應用。中國畫主要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在2015年7月上映的田壯壯、張藝謀等導演的《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的電影海報也是運用國畫元素來進行創作的。楊貴妃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這部電影的海報用的就是國畫的形式畫出楊貴妃的形象,擺在畫幅的中央。這張海報用中國所特有的國畫形式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部電影的時代性,以及中國古典美女的溫婉和含蓄。海報中把電影的上映日期和印章結合了起來,讓這張海報像是一幅完整的中國畫。2014年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圖1-3)其中日本版的電影宣傳海報中就用了大面積的水墨元素,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特色。2016年1月22日上映的黃堯導演的《男歡女愛》的電影海報中也運用了水墨的表現元素來進行電影海報的設計,用黑色的墨汁與男人和女人的面部輪廓相結合,海報左邊的文字部分是電影的基本介紹,恰似國畫中的題詞,另外用印章的表現形式更加強化了男歡女愛的主題。
2.木版刻畫元素的應用。即將播出的竹卿導演的《喜樂長安》,(圖1-4)是一部古裝電影,電影海報是以木刻版畫的形式表現的,版面中大面積運用黑白的顏色,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該電影的時代性以及古樸的風土人情,中間黃色的光束配上金黃色的主題字象征了即將帶來的光明。
二、國產電影海報之讓文字彰顯表情
電影海報的內容基本可概括為對電影的圖文說明,通過圖形設計和配文暗示電影類型、劇情或其他信息,[3]文字部分在海報中成了點睛之筆。電影海報設計中,最主要的文字設計部分是電影的片名,片名要醒目,易讀性強。在字體設計上要能夠迅速引起人們的注意、便于記憶。在電影海報中,文字承載著重要的宣傳電影的功能。除了片名,其他的文字部分要向觀眾告知影片的導演、主演、電影公司等。文字設計在電影海報中應根據影片的類型、時代、宣傳的區域選擇恰當的字體。
(一)中國書法的應用
中國的書法在國產電影海報中的應用是國產電影的一大特色。中國的書法是關于中國文字表現的藝術,首先在于它是方塊字,它的點畫使轉、間架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書體,所以它首先是一個形的問題。中文字起源于圖畫,它本身就是一幅藝術作品。中國的書法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講究字體的結構和筆法力度。書法藝術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4]
2015年許誠毅導演的《捉妖記》(圖1-5)的電影海報中,電影的標題字運用的是中國書法,這是一部根據中國神話故事改編,講述中國妖怪的奇幻電影。發布的電影海報將水墨山水畫和中國書法這些中國風元素和妖的形象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獨具特色。2015年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圖1-1)的電影海報,片名用的是中國的書法來表現。
(二)漢字筆畫的應用
2014年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的電影宣傳海報(筆畫版)就用了中國漢字的筆畫,這一視覺元素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畫面中大面積的漢字筆畫作為畫面的背景,人物穿插其中,很貼近主人公蕭紅作家的身份以及坎坷的一生。
三、國產電影海報之讓色彩激發情感
當一張電影海報映入觀眾眼簾的時候,最先讓觀眾注意到的是色彩,其次是圖像跟文字。不同的色彩傳遞給受眾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海報設計的時候,色彩的應用就相當重要。
(一)色彩的心理效應。色彩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它只是一種物理現象,但當人們面對五彩繽紛的世界時,總會引起某種心理聯想。這是因為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色彩的世界中,積累了許多視覺經驗,一旦知覺經驗與外來色彩刺激發生一定的呼應時,就會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種情緒。[5]所以對于色彩的選擇,是有目的性的,針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目標受眾,色彩的選擇也要有所不同。在電影海報的設計中,對于色彩的選擇要根據作者對于劇本的理解,選擇恰當的表達影片主題的色彩。每一種色彩都有它的性格,并且隨著明度、純度的變化以及色彩的搭配而發生變化。2009年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的電影宣傳海報(圖1-6),海報中在金黃色的門的把手上掛著一個吊牌,紅底白字寫著非誠勿擾,運用到了三原色當中的紅色和黃色,在色彩對比中是屬于色相強對比,其對比效果會讓人興奮,興致勃勃。相信觀眾在遠處被海報吸引的一定是這一組強對比色彩,當這組強對比色彩吸引了觀眾的視線以后,觀眾才有興趣去探索究竟。紅色有很高的注目性,有熱情溫暖等積極含義,同時也經常被用作警告、危險、禁止等警示用色。黃色是明度最高的顏色,也具有強烈的注目效果,黃色本身也有希望、警惕注意等性格特點。所以在《非誠勿擾》的電影海報中選用這兩種顏色,除了有很高的注目性以外,顏色本身的性格特點也符合電影非誠勿擾的警示主題。
(二)色彩的象征意義。色彩的象征效果產生于色彩經驗,只是這類經驗極少是個人的,大多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我國自古代就有對色彩象征性手法的應用。在中國的奴隸社會下層人民只能使用黑、白、青、灰等顏色,統治階級才能使用鮮艷的顏色。[6]如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的電影海報,用大面積的橙色為背景,人物的剪影顏色選擇了深紅色到鮮艷紅色的漸變,透過顏色能夠使觀眾感受到溫暖和主人公的甜蜜與幸福。紅色會使人們聯想到火和太陽,能夠使人感到溫暖和熱情,象征著喜慶和幸福。橙色是所有色彩中最溫暖的顏色,被稱為暖極色,有著興奮、喜悅、歡快的性格特點,象征美滿、幸福。用在此處來象征男女主人公的幸福愛情,很符合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另外紅色跟橙色搭配在一起,屬于近似色對比,能夠使畫面色調和諧統一。
四、國產電影海報之讓版面釋放信息
海報的版面設計就是對海報的各種視覺要素,如圖像、文字、顏色等進行設計組合。好的海報設計一定符合版面設計的三個基本準則,分別是可讀性、整體性和主題性。電影海報的主題也就是電影名稱一定是醒目的;海報的整體設計,也就是各種視覺要素要布局合理,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便于觀眾對內容的理解。
現代主義風格的版式強調“功能決定形式”,電影海報的功能主要是商業宣傳、招攬觀眾、增加票房。現代海報設計形式上注重點、線、面的組合規律,注重分割、組合、剪貼等手法處理,功能上以傳達信息為重。另外,人們在閱讀的時候,會自發地形成閱讀習慣,比如閱讀的先后和方向等,這也就導致了視覺流程的形成。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一般人們的閱讀和瀏覽習慣是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在版式上,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要使人感到輕松和自然,左半部分比右半部分更易于閱讀。這就說明版式的上部和中上部就成為視覺要素的最佳布局的區域,稱為“最佳視閾”。[7]例如設計師黃海為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圖1-7)創作的電影海報羽毛篇,就是將人們的閱讀習慣以及最佳視閾運用得很好的一張電影海報,電影的主題和必要的文字部分是靠近畫幅的左上部,主要的圖像放在了左邊,這樣的結構布局,使得電影主題清晰,一目了然。
所以我們在進行海報設計的時候,要以傳播電影信息為目標,讓所有的視覺元素緊貼劇本的前提下去進行版式設計,對視覺表現元素進行合理的布局,善于靈活運用視覺流程和最佳視閾,讓海報的版式設計具有美感的同時也做到對于信息的有效傳播。
五、國產電影海報之制作技術的變更
(一)手繪。手繪是傳統的海報表現形式,它具有較大的自由表現空間,具有強烈的原創性。早期的國產電影海報是通過手繪的方式來完成的,早期的電影海報主要是以文字為主,文字在畫幅中占有較大的版面,配有手繪的主人公形象。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電影海報也變成了以片中主人公的特寫鏡頭為主,輔助文字的手繪海報的設計。如今的電影海報是在用圖形或圖像演繹故事,也許海報的畫面中未曾出現人物,但通過圖像傳遞出了影片的主要信息。
(二)攝影。攝影在海報設計中的應用比較頻繁,它具有真實記錄的特性。很多時候是直接選取人物的劇照配上文字進行海報的設計,簡單直入地介紹電影的基本信息。
(三)綜合表現。攝影技術和軟件技術的發展,使得海報的綜合表現精彩紛呈,越來越多樣化。有時是手繪與攝影圖像的組合,有時是超現實圖像的表現,有時是圖像合成的表現手法等多種表現形式。目前國產商業電影的海報大多是運用劇照或是劇中人物的疊加與合成來完成海報設計的。2016年王晶導演的《以為是老大》,就是一張波普藝術風格的海報創作,像安迪奧霍爾的作品再現。制作技術的發展也為電影海報的視覺表現提供了更豐富便捷的表現方式。
六、結語
電影海報中的視覺表現元素,它們獨立存在,但又不可分割,彼此影響。電影海報設計者們要不斷從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在視覺表現形式上不斷借鑒與突破,才有發展的可能。當國產電影海報呈現在國際藝術節的熒屏時,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是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的象征。
參考文獻:
[1]朱琪穎.海報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朱琪穎.海報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陳清洋.中國電影海報史[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
[4]陳原川.中國元素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5]程亞鵬,張慧明.設計藝術色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梁明,李力.電影色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朱琪穎.海報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