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炳新++李玖芳
【摘 要】文章從尼采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出發,探討了電影中在維持政治正確性前提下所打造的善惡終有報的道德寓言的荒謬以及傳統道德審判的虛偽本質。
【關鍵詞】道德寓言;道德審判;尼采;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02-01
公元前2世紀,基督教在自己的宗教體系中發展了柏拉圖哲學中的靈魂與彼岸世界之說,并為它創造了一個無所不能的主宰者——上帝。上帝的出現為我們的生命活動設立了一個普遍性的道德行為準則。雖然早在十九世紀的時候,以尼采為代表的唯意志主義哲學早已宣告“上帝已死”,呼吁人類舍棄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而去尋求一套源于自我的價值評判體系。但實際上,作為上帝遺產的道德審判卻依舊貫穿于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當中,并以各種神話寓言的形式對我們的人生進程實施操控。像一系列經典的好萊塢二元對立電影情節當中,在“壞人”的對立面里,總有一個打著“正義”的旗號來執行審判的“好人”,例如《鋼鐵俠》中的托尼·斯塔克等,這些執行審判的好人時常被冠以英雄的稱號。在這種固化的電影敘事模式當中,人的面孔由一系列象征不同寓意的符號所代替。在經典的電影符號學的視域之中,導師、救世主、惡魔等一連串的功能性角色的同構,使電影完成了一則邪不勝正的美麗的道德寓言,并告誡我們任何犯罪都將遭受懲戒。
然而,正如伍迪·艾倫所言:“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犯罪事件發生——心理犯罪、共同犯罪、合法犯罪、政治犯罪,甚至種族滅絕……有些人可以承受這些,有些人則不行。但后者是少數,大多數人都能將自己犯下的罪行合理化,然后絕口不提。”[1]那些善惡有報、天道輪回的道德規訓是否真的能如寓言中那般無時無刻地實施審判?
向來以詼諧戲謔著稱的艾倫一反往日的插科打諢,在《賽末點》中嚴肅地討論了這一命題。在影片的1小時30分部分,克里斯開始實施他的謀殺計劃。他首先騙入女房東的屋內,將其殺死,并偽造成入室搶劫的案發現場,接著躲在樓道電梯口等待回來的情人諾拉,然后將其謀害,最終逃離現場。整個過程化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罪與罰》中的經典情節,但與原著不同的是,伍迪·艾倫通過一系列巧合,使克里斯幸運地逃脫了法律制裁,而且影片的末尾,克里斯并沒有為他的所作所為懺悔,而是以各種理由使自己的罪行合理化。然而在陀翁的小說里,即使拉斯柯尼科夫有機會避開法律的制裁,也無法逃脫道義上的自我審判。陀翁似乎在告誡我們,唯有向上帝坦誠自己的罪惡,才能得到靈魂上的救贖。顯然,對于道德審判的理解,伍迪·艾倫走到了陀翁的反面。
假如說《賽末點》是對道德寓言的虛偽面孔進行揭露的話,那么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則直接延續了尼采對道德審判存在合理性的批判。“在尼采看來,道德就是首先否定他人,并把他人與自身對立起來從而肯定自身(‘奴隸道德、‘侏儒道德、‘渺小的道德)......這種道德產生于一種怨恨,對世界、對他人、甚至對自己(激情)的怨恨,通過一種否定的評價而肯定自身。”[2]
德·西卡所展現的也正是這樣一種道德審判上的虛偽與無力。影片中,剛剛找到工作的男主角安東在街邊粘貼廣告畫時,以家當置換的自行車不幸被小偷騎走。在這樣一個物資匱乏的社會背景下,意味著安東將再次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帶上兒子開始漫無目的地尋找。幾經輾轉,終于找到小偷的下落,但卻因為對方鄰居的阻攔,未能要回自行車。安東在回家的路上萌生了盜竊別人自行車的念頭,然而,正當他要騎走別人的車時,卻被抓了個正著。所幸的是,車主最終放了安東,影片的結尾是絕望的安東和兒子無奈地回家。
在傳統意義上的道德對抗范式當中,安東和小偷無疑是正義和卑劣的分立。然而,占據道德制高點的安東卻沒能憑借正義的權柄成功地對小偷實施審判。被鄰居們圍攻的安東,反而處于危險的境地。而另一方面,為了生計不得不鋌而走險的安東,最終也沒有受到真正的審判。在求生的意志面前,道德的標尺已然失效。似乎在那種艱難困苦的情境下,任何形式的生都不應該受到審判,唯一該審判的是腐朽政權,因為它沒有給民眾帶來生的希望。
“道德中的每一種自然主義,也就是說每一種健康的道德,都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相反,反自然的道德,也就是幾乎迄今為止被倡導、推崇、鼓吹的道德,都是反生命本能的,它們是對生命本能的隱蔽的或公開的、肆無忌憚的譴責。”[3]
任何形式的生命,哪怕是卑劣的、茍且的,都不能夠成為道德審判的對象,因為純粹的生高于真理,更高于道德。我們反對將一切生命活動簡單地劃分為善和惡的對立。電影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王三豐.我的電影都是偶然伍迪·艾倫談《賽末點》[J].電影世界,2010(11).
[2]朱彥明.尼采的視角主義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23.
[3][德]尼采.偶像的黃昏[M].衛茂平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作者簡介:
官炳新(199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批評;
李玖芳(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