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陌生小伙來到關老家
那是2001年的春天,家住河北三河的青年王樹才在看電影《有話好好說》時被影片中的北京琴書串場配唱吸引。他那時是第一次聽到這么京味十足、優美親切的曲唱。他興奮地看完電影,回家后一直在想:“這韻味動人的唱段是哪種鼓曲,演唱者又是誰呢?我一定要盡快了解到,爭取早日見到這位演唱的藝術家。”這個喜愛演唱的文藝青年竟產生了一定要拜師學唱的強烈愿望。當他乘長途汽車來到北京時,才覺得自己太荒唐。北京這樣大的城市,連一點線索都沒有,找人無異于大海撈針。白白轉了大半天,他只好在傍晚回到家。后來他請教了作家浩然,才知道琴書泰斗關學曾先生和他所在的單位。第二天,他又起了大早,終于在當天找到了關老的家。王樹才遠道而來,向關老表達了學習北京琴書的迫切心情。他的執著樸實使老藝術家很感動:“到我這兒,就如同是自己的家,你想學我教你。”關老的話使樹才緊張的心情放松下來。
老師傾囊傳授
那時,年近八旬的關學曾先生每周六上午都堅持為來家里的學生義務授課,中午還請大家吃炸醬面。王樹才來自三河,每次在關老家學唱就是一天,傍晚才離開。平時他只要有空就會趕到老師家,每次來關老都熱情傳授,尤其對他在演唱的發音、吐字上要求極嚴。為他開蒙的北京琴書《長壽村》這個段子,第一句是“誰都愛聽長命百歲這句吉祥話”,樹才就學了半年,正如他回憶起老師時深情說的:“師父對我傳藝真可謂是傾囊相授,不厭其煩,有時一個唱腔反復領著我唱幾十遍,真是用匙一點點喂出來的!”
有一次,樹才由遠路趕到老師家。一進門,頭發凌亂,上衣也不齊整。關老有些不高興了,叫他:“樹才,你去照照鏡子!”在鏡子前,王樹才發現自己衣冠不整的樣子感到十分慚愧。關老又說:“別忘了自己臺上是演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算平時也要注重儀表,給觀眾留下好印象。”關老經常提醒樹才學習、繼承琴書藝術時要發揚認真刻苦、推陳出新的精神,并不時地告誡他,不僅要唱好琴書,更要重視藝德。
2003年,王樹才到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大專尖子班學習,2005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曲藝團,成為北京琴書曲種的專業演員。這期間,他常隨老師去天津演出,并在電視臺拍攝專題節目。
永遠難忘的時刻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2006年夏季,關學曾先生得病住進了友誼醫院,這時候團里正在緊鑼密鼓張羅王樹才的拜師事宜。拜師儀式定在八月底的一天,這一天“引、保、代”三師和受邀嘉賓都到齊了,不想關老卻陷入了昏迷狀態。這可把司儀崔琦和劉蘭芳、李金斗、趙玉明、馬玉萍急壞了。時間一秒一分地過去了,等待顯得那么漫長。現場一片寂靜,靜得連地上掉一根針的聲音都聽得見。此刻,王樹才的心怦怦直跳,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默念著:“老師您可千萬挺住啊!”也許是王樹才虔誠的心意感動了上天,驚人的一幕出現了——關老師忽然睜開了眼,并叫樹才扶著他坐了起來。拜師儀式終于開始了,樹才鄭重地跪下向老師磕了頭。關老向大家說道:“謝謝大家,望多照顧樹才。”隨后,老人家躺下閉上了眼,這一瞬間的情景使在座的人深受感動。樹才每回憶起此刻情景,都會熱淚盈眶。拜師之后,王樹才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他更加自覺地肩負起傳承發揚北京琴書的使命。
傳承藝術任重道遠
如今,作為北京琴書非遺項目傳承人的王樹才已經在曲藝舞臺上演出十多年了,每年演出200多場,最多的一年曾達到過400余場。多年的勤奮和努力使他獲得了“市級文藝三下鄉先進個人”稱號。傳統節目《楊八姐游春》《鞭打蘆花》《長壽村》等段子他演唱起來得心應手、韻味十足。每次唱完,他都被觀眾要求返場,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他還曾在北京人藝的話劇《蓮花》中用北京琴書串唱,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2015年5月20日,他在民族宮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出。去年,在新排的章回鼓書《古城暗戰》“智闖宣武門”一場中,王樹才以大段的琴書演唱成功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近年,他還在大型曲藝劇《京韻》中有精彩的唱段,同時,也嘗試創作、改編了一些表現新題材的唱段,涉及養老院養老模式、南水北調工程等,作品得到觀眾好評。
在演出和創作之余,王樹才還抽出時間、放棄休息去講課,教授北京琴書。幾乎每周他都趕到京郊密云東紹渠小學教唱琴書,他教授的小學生們已能演唱《東坡與小妹》《長壽村》等唱段。在他的精心呵護下,一代鼓曲新人正在成長。想來,如果關老有知,也應為北京琴書藝術后繼有人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