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思想是我藝術創作的靈魂
錢海源
廣東省陽江市,是塊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陽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滋養造就了不少有影響的著名畫家,像蘇天賜、關山月、黃安仁、關則駒和陳醉等。可喜的是,現今陽江又走出了一位非常優秀的畫家——廣東工業大學年輕有為的教授張洪亮。
與張洪亮的相識,純屬偶然。2009年11月11日,我應邀去廣東工業大學作“當代藝術漫談”的學術講座。一個多小時演講中,坐在前排認真聽我演講,衣著樸實、面相友善的男士,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結束講座走下講臺時,這名男士帶笑容地走到我身邊,熱情與我握手,并自我介紹說:“錢老師,我叫張洪亮,廣州美術學院教育系本科畢業后,又讀了油畫系研究生。因此,我和您是校友!”我連忙說:“好啊!我們真是有緣呀!在教育系當系主任、教過你的胡鉅湛老師,也是我的老師;還有教過你的王肇民、徐堅白、郭紹綱、劉其敏、尹國良、馮玉琪和張彤云教授,也都是我非常尊敬和熟悉的前輩。”更有意思的是,張洪亮與我附中時代的同班同學、旅美著名油畫家關則駒,都是從陽江農村走出來的。因此,我笑著說:"你們陽江出人才,我和你又是同師承的校友。”一席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自那以后,我又多次參加廣州美術界的學術活動中,與張洪亮又有些接觸,我還間常從美術報刊和網絡中,欣賞到他的油畫和水彩畫新作,對他的為人和藝術成就,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印象:為人樸實厚道,待人真誠友善,話語不多卻誠懇到位。關則駒曾這樣評價他:“張洪亮是我的小老鄉。在同時代的青年畫家中,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優秀典范和佼佼者。張洪亮在藝術上有天資和悟性,加上他非常勤奮和刻苦,所以,不但油畫畫得好,而且在水彩畫也很有成就。其人和畫都沉穩質樸,讓他擁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藝術生命力。”我確有同感。概而言之,他令我佩服的有如下幾點:
其一,有志于爭當學者型的畫家。
張洪亮既是一個勤奮作畫、在藝術本體語言方面努力探索的學者,又是一位重視提升文史哲理論素養的畫家。他深知“思想是藝術的靈魂”的含義,即無論是創作繪畫還是雕塑作品,不僅要處理好諸如色彩、素描與雕塑技法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應當從文化和精神層面力求提升作品的內涵。這既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菲爾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主義思想因而傳世,也是我們的漢唐繪畫和雕塑藝術能成為千古不朽的藝術精品的原因所在。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要求詩中要有畫的藝術境界,畫中則要有詩的情懷,說的都是文學藝術作品要有人文思想和精神內涵的意思。
張洪亮的大學生時代,正是中國美術界文藝思潮潮起潮落、活躍與混亂并存的時期。他關注中國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命運,認真觀察當代中國藝術思潮的變化,90年代后期以來,先后撰寫了《論藝術的大我、無我與自我》《道法自然——藝術創作散論》等有學術見地的論文,發表于《裝飾》和《美術觀察》。研究生畢業以來,他已先后創作和出版了《色彩風景寫生教程》《水彩畫教程》《油畫教程》和《速寫教程》多種有學術質量的著作,十分難能可貴。除了在藝術的本體語言方面頗有想法并積極探索外,在關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自然、藝術與人文精神方面,他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因此,他在創作時,不但在藝術形式和構成上有所追求,作品極具色彩冷暖變化之美和筆觸變化韻律之美,而且注重提升作品的人文精神內涵。這與他關注歷史與社會變革、熱情擁抱生活和大自然是分不開的。張洪亮在藝術上傾其心智與汗水,先后創作了油畫《血戰臺兒莊》《一人一個夢》《阿壩吉祥》《南國春色》《走向新時代》和《快樂瑤寨三聯組畫》等歷史與生活場景宏大、人物眾多的主題性油畫佳作,還有《春》《秋》《戴頭巾的女孩》《母與子》與《秋歌》等多幅能令人過目難忘的蛋彩畫,無不體現了他對歷史的緬懷、對作為衣食父母的人民生活的傾心關注。這些既有思想和文化內涵又有人文關懷精神的佳作,讓我們在欣賞時不免產生深度共鳴與久久回味,更能深切體會執著于藝術的他是以怎樣的擁抱生活和自然的熱情去作畫的!
其二,在藝術上堅持獨立思考,不為時髦美術思潮的變化而動搖自己的審美追求。
從古至今,關于生活和藝術的關系,是無論國內國外的畫家都應該認真面對并需要妥善處理的問題,亦是關系到畫家能否在藝術上有所建樹和成就的關鍵。清代著名山水畫家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講的就是藝術與生活的緊密關系。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拍過一部關于俄國著名畫家蘇里科夫的傳記電影。影片中蘇里科夫為創作油畫《女貴族莫洛佐娃》中的形象,認真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去寫生,尋找心目中的藝術形象,感人畫面令我至今難忘。嶺南派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先生的名言“一只手伸向傳統,一只手伸向生活”,也說明關老對于深入生活的重視。創作了著名素描《血衣》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王式廓教授,就是在農村深入生活拿著畫筆寫生的時候心臟病發作去世的。這些生動的實例,都說明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有多么密切!
可是,這些年來,在美術界有人鼓吹各種所謂“藝術新觀念”,貶斥“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的真理過時了,割裂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宣揚“藝術是藝術家的純粹心靈乃至夢幻的產物”“深入生活,會約束畫家藝術創造才能”種種奇談怪論。于是一些藝術家嚴重脫離生活,不是從生活中去感受和獲取藝術創作的靈感,而是從古人、前人乃至外國人的作品中去“借鑒”,實際上是模仿和抄襲,創作出來的作品,要么畫面沒有生活實感,作品平淡無味;要么總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缺乏藝術審美的價值。
然而在這種混亂的情勢下,張洪亮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篤信“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是條顛覆不破的藝術真理。二十多年來,王洪亮像他的老師、著名水彩畫大家王肇民和胡鉅湛等許多前輩那樣,堅持到生活中去進行寫生,到生活中去發現美,到生活中去獲取藝術的靈感。
近二十年,張洪亮的腳印,遍留南國大地陽江閘坡漁港、東平漁港、沙扒漁港、電白博賀漁港、陽春山區、粵北山區及粵東漁港;廣東海邊長大的張洪亮,不畏酷暑嚴寒,還深入到陜北、山西呂梁、太行山區、敦煌及河西走廊,乃至甘南藏區、甘孜及阿壩藏區去寫生作畫;在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的四川大涼山區,云南香格里拉藏區及西雙版納,福建惠安,廣西南丹瑤寨及三江侗寨,貴州千戶苗寨、肇興,長江三峽,大足,湘西鳳凰古城,江浙水鄉古鎮,山東半島等地方,也都留下了他深入生活、勤奮寫生的行蹤。
日前,在廣東美術館參加畫展活動時,我又見到了黑黑的張洪亮。我于是問他:“你的皮膚怎么這樣黑呀?”他說:“我剛從老家陽江寫生半個月回來。”據我所知,在同輩人中,像張洪亮這樣長期堅持艱苦深入生活者,為數不多!
其三,張洪亮堅持認為:藝術家需要有聰明才智,需要有對藝術的敏感和悟性,但更需要的是誠實、勤奮和堅持不懈的從事藝術勞動的精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張洪亮認為,自己所從事的藝術創作,也應當具有農夫為種好田地而辛勤勞作的精神。這些年來社會上和藝術界圈內外所流行的時髦的"炒作"與"打造"之風,他不屑一顧!
2015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畫冊《中國學院派名家張洪亮》中,精選了他近兩百幅油畫、蛋彩畫和水彩畫佳作。收入畫冊中的《張洪亮藝術年表及藝術活動照》,讓我們從整體了解了,張洪亮是如何從一個鄉下孩子,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一位優秀的油畫兼水彩畫家、一位大學教授的歷史軌跡。張洪亮的個案,從一個層面折射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革和時代變遷。在張洪亮身上,有許多真實、生動、感人和值得認真書寫的故事,這既是張洪亮個人的藝術與人生的亮點,又是社會與時代的真實寫照。
其四,張洪亮深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與當今美術界流行的投機取巧,企圖用“短、平、快”的方式,達到在藝術上“出大名、賺大錢”的歪風邪氣做法不同,張洪亮在藝術上堅持走正道。他在藝術百花園中,任勞任怨地進行誠實辛勤的藝術勞動。
從2011年到2015年,張洪亮用5年時間,在積累了多幅寫生稿和創作草圖的基礎上,完成了176cmⅩ176cmⅩ3的巨幅油畫《快樂瑤寨三聯組畫》。作品描繪了兩百多個形象生動、神態各異的瑤家男女老少開懷暢飲慶豐收的祥和場景,是一幅富有現實感與時代意義的反映西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風俗畫。這是張洪亮在繁忙的教學之余、耗費五年的心血和汗水、奉獻給時代的一幅有思想深度和藝術品位的優秀風俗畫。從人物的服飾、環境和道具的表現,到畫面的整體與局部經營,足以看出作者在長達五年中,付出了多么艱辛的藝術勞動!
不僅如此,張洪亮在藝術上年年大豐收!他一方面不斷有關注美術動向的理論文章和學術書籍發表與出版;同時,在油畫、水彩和蛋彩畫方面一直有受到業內外好評的佳作問世。他先后有油畫《一個人一個夢》《南國春色》和《吉祥草原》分別入選笫八、九、十一屆全國美展; 多幅水彩或蛋彩畫精品如《瑤寨喜酒》《瑤寨酒香》《吉祥阿壩》《涼山飯館》《瑤鄉印象》和《南丹集市》等分別入選全國多屆水彩粉畫展和“向祖國匯報一一新中國美術六十年展” “中國百年水彩畫展”等大型展覽,并有多件作品榮獲國家級美展銀獎一次,銅獎三次,優秀獎多次; 還有多幅油畫和水彩畫佳作,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嶺南美術館、珠海古元美術館、美國格林威治藝術館、香港季豐軒畫廊等收藏,可謂碩果累累。
張洪亮堅持認為,傳統的關于藝術與生活關系的方法論,雖然古老,但并不像某些人所說的是過時的舊套路,只有堅守傳統,才能不斷在藝術上推陳出新。
看了張洪亮帶學生到陜北延安創作的水彩寫生系列精品之作,我認為非常了不起。著名老水彩畫家漆德琰先生看了張洪亮這批作品后,也是贊賞不已! 張洪亮將水彩畫的用色、用水和用筆的藝術技巧,發揮到了最佳境界! 他將色彩的陽光感、空氣感、透明感表現得生動、鮮活而富有靈氣! 與他過去的作品相比,這批作品在藝術形式、整體把握、表現自然和生活的情懷方面,以及藝術格調和品位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躍入了一個新的藝術境界!更難得的是,身為“吃在廣東”、毎天不“沖涼”就沒法活的廣東人,張洪亮卻能吃苦耐勞,以身作則帶學生去條件艱苦的陜北寫生,畫出了許多具有陜北地域特點和濃郁生活氣息的水彩寫生作品。我想,我們廣州美院已故的老院長、從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走出來的著名老版畫家兼油畫家胡一川,還有廣州美院水彩畫大家王肇民先生,若是九泉有知,當感欣慰!我自附中時代至今一直未舍棄對水彩畫的興趣,也一直關注水彩畫發展的動向。水彩畫越畫越大,藝術上卻越來越空,沒有東西可看,是當代水彩畫界(乃至整個美術界)的通病和頑疾,相當多的水彩畫缺乏生活的現實感,皆因抄照片所犯的一種流行的藝術通病! 而張洪亮帶學生深入陜北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師生水彩畫寫生作品,此舉正是治愈頑疾的良方,值得提倡!
前不久,張洪亮的老鄉、著名美術史論家陳醉兄,曾這樣評價張洪亮:“他是從一個農村孩子,奮斗成為大學教授的。張洪亮保持和發揚光大了父輩勤奮與刻苦的精神,他的油畫和水彩都畫得很好。他基本功扎實,作品富有生活現實感,有生活情懷,畫中的人物有血肉,有人性美。張洪亮水彩畫中的大自然,有值得回味的詩情畫意!這與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深入生活、親近大自然有很大關系的。”陳醉強調說:“更值得肯定與贊揚的是,張洪亮很樸實、謙虛且低調。因此,他在藝術上將前途無量!”我頗有同感!
2016年9月25日定稿于廣州小洲村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原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雕塑家、畫家、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