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一帶一路”視域下黑龍江紀錄影像的視覺呈現與形象建構

      電影
      電影評介
      2017年07月30日 15:03

      汪淑雙

      近年來,黑龍江題材的紀錄片大多都聚焦自然地理的客觀呈現,散文化的結構、傳統的視角、唯美的畫面處理,更多展現的是黑龍江流域的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態,對于在國家層面所推行的宏觀經濟戰略之“一帶一路”,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區域形象”建構對經濟文化發展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紀錄片作為非常具有現實指引與媒介傳播效應的藝術樣式,應該第一時間紀錄區域經濟文化的時代變遷,并有意識在融合生態秘境與文化軟實力的國際視野,突出國家“區域形象”的整體建構。

      一、 文化與生態:黑龍江紀錄視覺化呈現

      中國東北廣闊的地貌與富饒的土地,成為中國文化地理版圖上最重要的國土區域,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東北以眾多游牧民族的發展更替,形成了復雜的歷史沿革與豐富的民間文化。但是隨著兩個少數民族統一政權的建立,自清朝以來,中原人口的流動與漢文化的普及,使歷史上四大古民族如東胡鮮卑、夫余高句麗、肅慎女真、商族燕人基本上都被漢化,除了以山林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如鄂倫春人在解放前依然過著原始父系社會生活)之外,從鴉片戰爭沙俄侵略東北以來,東北的文化地理空間從以東方文化為主的多民族融合階段,正式進入到現代性的發展歷程。

      黑龍江發達的水系和廣闊的流域孕育了富饒的土地與燦爛的文化,尤其是黑龍江地處高緯度的東北亞,氣候復雜,物種繁盛,內河流域發達的水系在不同季節變換中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多湖泊與濕地構成水天一體的生態環境,成為很多珍稀動物歡聚的勝地。在廣闊平緩的土地上由于多民族的歷史文化遺跡,形成了鮮明地域色彩的人文環境,特別是上游靠近蒙古的草原文化、大興安嶺的狩獵文化、中下游的捕魚文化、以及下游的海洋文化,形成了黑龍江獨具魅力的生態與文化的秘境。

      《龍江行》《圣潔的原野》《神秘的東亞生態探索系列之黑龍江》《秘境中的興安嶺》《美麗中國》等紀錄片都展現了黑龍江冬夏兩季美麗的自然景觀、歷史故事、風土人情。如《龍江行》宏觀概覽性的視角,運用大量航拍鏡頭,以美輪美奐的畫面展現了三江平原的水文和地理景觀,突出了旅游風光的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對于“區域形象”的建構模式相對單一和呆板,對于微觀的人文關系的揭示比較薄弱。而《圣潔的原野》中,紀錄片呈現了昔日的北大荒成為今天的北大荒,插入一些紀錄影像作為歷史素材,但是沒有更多地從現代人的生活中,突出環境中的人對環境的改造首先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不是過度開發,而是順應自然需求。北大荒的農墾是特殊年代的政治產物,那么在今天的經濟時代,水利建設和區域生態氣候的人為改造應該具備怎樣的人文意識?這才是紀錄片在表意功能上需要突出的主題。

      因此,記錄影像中的黑龍江,在中國北方的內河流域較好保護了淡水源的生態平衡,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空氣污染的加劇,水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影像黑龍江驚艷的美麗所呈現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魅力,而是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龍江行》與《圣潔的原野》從紀錄片的形態與風格上融合了文學的語言(旁白)與攝影上精美畫面的影像呈現,盡管結構比較清晰,但是大跨度、宏觀視角的概覽性描述,削弱了紀錄片人文性表達的厚度,特別是一味精選細選的鏡頭組接,呈現的是過度完美的黑龍江,而不是在美麗景色之下,還有人與環境激烈的矛盾沖突,最終突出人對環境的主導性。同樣是以自然風光為拍攝對象,臺灣HIHD團隊制作的《神秘的東亞生態探索系列之黑龍江》,就展現了完全不同于上述兩部紀錄片的新穎視角。該片也通過先進的航拍設備,展現了高緯度的黑龍江冬季的酷寒,同時在這寒冷大地上,有頑強、智慧、樂觀的人們以及珍稀動物的生存,突出了以人與動物的生存意識為主旨,體現的是堅韌的毅力與生命偉大,這就有了深刻的人文意識。該片以“外來者”的視角,比較少歷史性的介紹而注重原生態的客觀視角的聚焦并進一步深入探索,突出了自然環境中人的生存方式與文化信仰的多樣性,全片在探索黑龍江作為東北亞文化血脈的中心的同時,影像結構的內容傳達了一個具有歷史積淀的穩定、規則、和諧的黑龍江的區域形象。

      除此之外,《美麗中國之塞外風雪》也有對中國獨特的地貌全景式地展現,讓觀眾從影像中領略祖國山河的魅力,但影片中著重講述了東北密林以及黑龍江流域古老民族鄂溫克的馴鹿、赫哲族的破冰捕魚等傳統生產方式,深入細膩地表現了少數民族與動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使單純以自然風光為主體的紀錄片有了深厚的表達主題。而這一點,在《最后的山神》《中國民間生存實錄:最后的山神(1)》《十八站》《秘境中的興安嶺》中,對鄂倫春人的世代喜歡狩獵的生產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進一步進行深刻闡釋——老一輩的鄂倫春人顯然不適應社會組織化的群居生活,他們明知道進山獲得最基本的食物需求都是很辛苦的事,但他們就是喜歡千百年來融入骨子里對狩獵文化的熱愛,以及從中獲得強烈的快樂與自由的體驗。由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導演孫增田于1993年導演的《最后的山神》,以人類學的視角,用影像微觀細致地描述了鄂倫春人孟金福和妻子丁桂琴在山下定居生活中又重返山林的故事。紀錄片以質樸的敘事,講述了鄂倫春人半原始的生活與現代社會化群居、定居生活的矛盾以及痛苦的適應過程。10年之后的2003年,孫增田又導演的《中國民間生存實錄:最后的山神(1)》再次將鏡頭對準已故孟金福的妻子丁桂琴,她已經回到山下進行定居生活。影片中,訪談式的鏡頭,丁桂琴的表情透著悲傷與深深的孤獨,就像她說的,自從老伴兒去世,她在山下待著很不開心,她都不愿意和周圍的人說話,但同時她再也無法回到山林中,回到自由安心的日子中。這種隱秘的內心世界,并不是現代人們通過影片中鄂倫春人半原始的生活就能完全理解的,當現代人追求窗明幾凈、溫暖安心的現代住所時,鄂倫春人卻渴望回到山林,靠簡易帳篷過隨心自在的生活。

      同樣,又是10年之后最新的紀錄片《十八站》(2015),丁桂琴再一次出現在鏡頭中,頭發花白的她卻精神抖擻,而且面對親戚朋友對過往人生的抱怨,她豁達而不乏人生智慧地講述了自己和孟金福的幸福人生。鏡頭中的丁桂琴輕松淡然,說話思維清晰,情感充沛,經歷了歲月的磨難和生活的積淀,她可以樂觀看待周圍的人和世界,這不禁讓觀眾感受時間的變遷,同一個人在前后20年的時間出現在三部紀錄片中,不同的生活場景,不同的心態,卻代表了鄂倫春人艱難適應現代生活的心路歷程,同時也反應了她們對過往歲月的無限留戀。然而,20年后,當丁桂琴已經適應了山下定居生活時,由于現代飛速發展的城鎮化,鄂倫春人面臨著80年代后的第二次整體搬遷,這對于他們世代以狩獵為生的民族情結,是又一次精神的創傷。但年輕一代已經適應并享受現代信息生活的方便快捷,對于老一輩的鄂倫春人,過去的簡易帳篷和樺皮船已經是一種文化象征符號了。

      二、 “一帶一路”視域下“區域形象”建構

      歷史前進的步伐勢不可擋,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要在新一輪經濟與文化大發展中凸顯昔日的重要地位,就需要重塑自己的“區域形象”。所謂“區域形象是人們對該區域的總體信念與印象,是人們對有關該區域的聯想和信息的縮影。”[1]還有學者比較籠統地認為,“區域形象是區域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理性的再現。”[2]簡單理解,區域形象就是在傳播學意義上,運用現代傳播媒,如報紙、雜志、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新舊媒體建構一系列的識別系統,主要包括地理空間、文化習俗、政治經濟制度等核心元素,對受眾形成一個完整豐富的形象或印象識別系統。而眾多的傳播媒介中,對區域形象建構與傳播最好的手段當屬電影和電視。比如,一般非東北觀眾對東北自然環境的印象是寒冷、多雪、黑土地、大興安嶺;對東北文化的印象是“知青”“二人轉”;對東北經濟的印象是老工業基地、國家商品糧基地。那么,在當下中國與世界發展一體化的進程中,黑龍江以及整個東北能否利用區域優勢的資源,與其自身區域形象的不斷建構與豐富是至關重要的。

      縱觀近幾年東北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創作者還沒有擺脫傳統人文紀錄片的創作慣性,創作方式與影片風格依然是典型的“畫面+解說”的形式,只是突出人文地理、地貌的外在特征,還沒有深入到探討社會關系的時代變遷,沒有深刻揭示人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沒有從經濟與文化這“一硬一軟”兩個最具國際核心競爭力的方面進行有意識的區域形象建構,這是黑龍江乃至東北題材的紀錄片創作在目前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隨著“一帶一路”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的提出與推行,東北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黑龍江作為“建設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窗口”,首當其沖成為整個東北乃全國經濟帶北移的一個重要通道,這對于黑龍江和整個東北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特別是黑龍江充滿異域風情的遠東各族文化的融合,在城市建筑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漁獵文化、森林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都有豐富的影視資源。因此,紀錄影像的黑龍江,不僅要展現黑龍江驚艷的自然風光,同時還要展現古樸的文化與時代的朝氣,不斷塑造一個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和悠久歷史的黑龍江,同時也在時代前沿,探討黑龍江當下的歷史發展瓶頸和機遇。自2014年開始,央視計劃投拍10余部黑龍江題材的紀錄片,由此前主要表現自然風景與物產的地理人文紀錄片,轉向深入的歷史與當代中國發展的敘事策略,比如深入表現歷史的《中東鐵路》《七三一》《哈爾濱解放70年》《百年哈爾濱》,表現哈爾濱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有《哈爾濱城市形象宣傳片》,這些紀錄片陸續制作播映,對百年黑龍江以及東北的歷史風云與現代形象重塑,使更多的人了解黑龍江的百年歷史與現代性變遷的過程,特別是黑龍江獨特的地理區位與地緣性政治地位,在當下錯綜復雜的國際社會都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今后對于黑龍江基于“一帶一路”經濟文化大背景中的“區域形象”建構,要從自然生態、人文秘境、時代文化精神、新經濟模式等方面呈現一個煥發青春、活力四射、時尚魅力的內陸黑龍江、內陸東北,而不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鋼的琴》的頹敗的廠房和懷舊的情愫,以及到處充斥的低俗喜劇的社會文化癥候,通過紀錄片全新展現東北在互聯網經濟大環境中陣痛的變遷,通過的更多的影視作品去掉東北暮氣沉沉的帽子,重塑黑龍江除了野性之美,更有時尚之美,還整個東北一個朝氣與欣欣向榮的“區域形象”。

      紀錄影像中的黑龍江充滿了原始的質樸與野性,以往制作的紀錄片,制作者的視角大多都聚焦自然地理的客觀呈現,散文化結構、傳統的視角、唯美的畫面處理,更多展現的是黑龍江流域的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態,對于在國家層面實施的宏觀經濟戰略思想之“一帶一路”,但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區域形象建構對經濟文化發展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紀錄片作為非常具有現實指引與媒介傳播效應的藝術樣式,對區域經濟與文化傳播的問題與機遇,應該第一時間有紀錄意識的影像呈現,像《龍江行》的區域形象視覺符號,有利地突出了黑龍江全新的魅力,但現代性視角還是不足,今后的紀錄片創作,要以融合生態秘境和文化軟實力的國際視野,更加突出微觀展現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更豐富的經濟文化生活與國際化形象。

      參考文獻:

      [1]Kotler Philip,Gertner David.Country as Btand,Product,and Beyond:A Place Markr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2:249-261.

      [2]王黎明.區域形象設計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的新課題[J].經濟地理,1997,17(4):1-2.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生活 北大荒 時尚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91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69xx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青苹果乐园在线高清| 国产在线2021| 老师你下面好湿好深视频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性猛交╳xxx乱大交|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 妈妈的柔润小说在线阅读| 一女多男在疯狂伦交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1卡二卡三卡| CHINESE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污WWW在线观看| 8x8×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男人进去女人爽免费视频国产 | 在线观看xxx|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岳一夜要我六次|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91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美女激情视频网站| 军人武警gay男同gvus69|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 最新夫妇交换乱的中文字幕|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最好看免费中文字幕2019|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swag在线播放| 图片区小说校园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