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瑾++單麗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由此衍生出的民生問題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焦點。而電視媒體的發展,為民生問題的大眾化、可視化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北京衛視的《特別關注》是民生節目中的不可多得的精品,節目組始終堅持“關注社會發展,貼近百姓生活”的宗旨,從身邊小事著手,以生活道理升華,講求新聞時效性、視角獨特性,致力于為百姓客觀真實地詮釋新聞事件,為政府的上傳下達搭建起溝通理解的橋梁。其獨特的模式、清晰的定位、巨大的社會意義與人文價值為其他同類節目提供了極好的參考和借鑒。
一、 中國養老及社會現狀分析
如今社會,信息資源尤為豐富,消息渠道多種多樣,各地衛視的競爭都極其激烈。為了搶奪收視率,全國各地的電視臺都推出了花樣百出的民生類節目,其中不乏遼寧衛視《說天下》,天津衛視《二哥說事兒》等優秀節目。在民生百態中,人口老齡化現象和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是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特別關注》中的京津冀一體化特別節目正是基于這一關注點,以新鮮的視角,聚焦中國式養老這個熱點問題,貼近生活實際,頗具現實意義。
(一)老齡化進程加快,社會負擔加重
當下,老齡化已然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全球性問題,中國更不例外。生育觀念的改變和現代生活壓力的增大,導致生育率不斷下降;而醫學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健康意識的完善,使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不斷提高,老齡化問題也由此變得尖銳。中國人口眾多這一基本國情,使得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比其他發達國家都更加突出和棘手。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我們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
2010年,京津冀地區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已經達到8.36%,伴隨著“十二五”時期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的到來,在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京津冀將始終處于人口老齡化急劇加速和迅速發展的階段。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現在一對年輕夫妻要供養四位老人的情形。年輕人的巨大壓力,使得眾多的人將養老的問題寄托于國家的養老體系。眾多的老齡人口,國家的養老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呈現了超負荷運轉的問題,社會負擔急劇加重。
(二)中國養老體系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作為一個重點的民生問題,中國政府對于解決人口的老齡化問題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對每年都以千萬數量增長的老齡人口數量,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社會養老體系的發展,需要形成政府、社會、民眾三位一體的正合力: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作用,政府加強對養老制度改革的統籌領導;社會的輔助作用,各種民間組織努力行動,幫助政府全面落實養老保障問題;加強民眾的參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經濟和心理兩方面關愛老人。從2012年起,天津就開始開展養老機構向社區滲透的措施。改變了傳統的養老院觀念,將養老院與社區結合,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送餐、理療、醫療服務。給眾多的老年人提供了便利,也為養老院床位一位難求等問題提供了極佳的解決辦法。社會也盡可能提供輔助。積極建立老年活動中心,老年休閑廣場等老年人服務設施,不斷擴大服務老年人的志愿者隊伍,為我國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活力。普通民眾也積極參與其中。在日常的生活中互幫互助,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起參與的力量則是無窮的。個人發揮自己的綿薄之力,以老助老,以幼助老,共同促進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三)養老保障存漏洞,地區差異性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的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這一問題也得到了充分暴露。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在我國較為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養老保障就得到了較好的普及和發展;而相對于經濟條件和思想相對落后的內陸地區,人們的養老保障意識仍然很淡薄,甚至仍然保存著養兒防老這樣落后的觀念。其次,我國的城鄉二次元結構使得城鄉間的差距凸顯。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河北省淶水縣蘧家磨村,跨過村東頭的一條馬路,就是北京地界,路東的房山區鄭家磨村,是蘧家磨村村民們多年來艷羨的對象,單說養老金這一項,河北蘧家磨村村民每月養老金55元,而北京鄭家磨村村民每個月養老金350多元,是河北蘧家磨村村民的近7倍。[1]養老金額存在巨大差別,造成了京籍老人不愿意遠遷河北。即使承德、張家口等地的環境質量高于北京,總體氛圍也比較清靜,適合老年人居住,京籍老人依然會出于養老金、社保、醫保等問題考慮,最終多數人選擇留京。京津冀養老體系的地域差距,必然是推進異地養老的巨大障礙。
二、 完善社保體系,關注養老問題
面對中國全面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現狀,國家與民眾更應當齊心協力,共同建設養老保障體系。然而消息渠道的閉塞,日常缺乏重視等問題,有可能導致民眾對各項養老新規定不甚了解。《特別關注》之所以推出這期特別節目,正是因為節目組考慮到大眾對當下中國養老問題的關注。民眾需要這樣一個貼近生活、關注民生的電視平臺,以專業的視角,解讀政府的各項決策。
(一)完善京津冀養老體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眾所周知,京津冀是我國的心臟地帶,也是東北亞規模最大的經濟圈之一,包含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十一個城市。首都北京對這一城市圈產生了強大的輻射作用,影響著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各項政策。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北京市對人才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許多青年涌入首都,尋求更好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北京市老年戶籍人口已達到277萬,龐大的數目下,養老體系運轉非常困難,床位不足、服務業缺口大、養老院層次差距大等問題困擾著很多老人。[2]招牌養老院難以得到入住機會,公辦養老院存在較大的梯度差距,而民辦養老院經營更是步履維艱,即使打出很多特色服務,老人及其家人往往也會因為安全問題選擇公辦養老院。再加上許多老人的思想比較保守,崇尚“落葉歸根”,只愿意在自己家門口就近養老,這就導致了養老資源與人口再分配上出現失衡狀況。在北京的高消費面前,養老消費成為一個家庭在日常收支上必須考慮的問題。政府鼓勵老年人前往河北養老,正是出于這兩個層面的權衡考慮,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條件逐漸成熟,京籍老人前往燕達地區養老,也可以享受同等待遇,這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追求高質量環境的老人,也為河北省的養老機構提供了發展機遇。不僅如此,從宏觀上來看,跨省的異地養老體系也在逐漸完善,三地在養老方面互相配合已是大勢所趨。
(二)《特別關注》對養老問題的全面分析
在“市民對話一把手”系列特別節目中,《特別關注》向民眾展示了京津冀一體化的各項措施,從交通到商務再到環保,養老問題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本節目重點介紹了近期《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第一次聯席會議》的具體政策,通過逐項列舉的方式,展示了京津冀養老一體化的建構現狀。拋去了許多冗雜的章程,《特別關注》選擇了最貼合民眾生活的幾個問題,做出了重點解答,包括醫保政策、醫養結合等內容,通過逐一列舉條例,讓民眾真正明白了國家的各項具體舉措。就養老院方面而言,節目不僅具體闡釋床位補貼等多項具體措施,還用影像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市多部門前往河北燕達地區實地調研的情況,增強了這一報道的可信度。通過播出領導部門前往養老院的錄像,可以讓觀眾切實感受到政府的認真負責,努力建設一個良好的養老環境,在同等待遇下,京籍老人得以在河北安度晚年,從而很大程度上緩解北京的人口壓力問題。
三、 緊跟社會熱點,實現市政對話
《特別關注》作為北京衛視一檔以民生新聞為定位的欄目,堅持做服務型的新聞,并且突出了地域性,對京津地區的民生問題進行重點報道,力圖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市民對話一把手”的特別節目中,《特別關注》對京津冀地區采取了持續高度關注的態度,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各方面進展。
(一)“市民對話一把手”特別欄目的社會效應
“市民對話一把手”現已推出多年,累計邀請了幾百名市政一把手,登上電視平臺,向觀眾面對面的解析各項政策。在這次以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為命題的節目中,節目組邀請了北京多部門的專業人員及行政官員,對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各方面進展做了調查。除老年人保障問題外,無燃煤區建設、交通卡多城通行等政策也在節目中進行了詳細報道。其目的除明確政府的各項決策外,也在于讓觀眾零距離的接觸、感受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便利。假使沒有電視媒體的宣傳,很多民眾消息不夠靈通,便很難及時得知政策變化,會讓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市民對話一把手”特別欄目的推出,不僅客觀真實地詮釋了新聞,也建起了民眾了解政府信息的橋梁,為民眾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特別關注》對其他同類節目的借鑒
京津冀養老一體化是近期時政的一項熱點話題,它不僅關乎國家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也關系到京津冀地區眾多普通家庭的生活。然而很少有新聞節目對此進行專題報道,《特別關注》將京津冀養老問題作為一個特別專題,用資料與影像相結合的方式,向民眾介紹并展示了這項政策的具體實施情況。能夠站在國家與市民之間,建立一個消息暢通的互動渠道,是新聞欄目特別需要具備的一項素質。《特別關注》密切關注著普通百姓的各種訴求,并搭建起一條通向上級部分的信息快車道,并將養老體系的各項建設工作進程,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達給每一位渴望“老有所依”的人。同類新聞應該積極借鑒這種模式,致力于打造一檔真正親民的節目。
結語
作為一檔北京衛視的民生節目,《特別關注》貼近本地區的重點熱點,關注普通百姓的生計,讓百姓及時了解最新資訊。新穎解讀政府政策,普及政策措施,真正成為政府和百姓聯系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其中“市民對話一把手”特別節目對京津冀養老一體化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有助于民眾了解社會保障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1]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J].南開學報,2015(1):11-13.
[2]項賢國.老齡人口養老保障法制構建對策研究——基于政府責任視角[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36(1):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