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琳+馬紅
若電影完全脫離文學因素對其的輔助,則其會變得像沒有靈魂的軀體。該論文主要從文學和電影的關系、電影在文學創作技巧中的借鑒作用、電影深層和表層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最終闡明了文學在成功的電影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若從文學和電影的互動關系進行分析,則文學可看作是電影發源的源頭,而電影又會幫助文學產生較多的新型樣式,然而,文學和電影間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關系,即存在載體、生產方式以及商業運作等方面的差異。文學和電影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形成的攀比性能夠促進文學媚俗之態的發展。
一、 文學對電影產生的影響作用
電影的創作需要借助文學作品才能完成,電影這種新興的藝術形態,其在形成的過程中曾從文學母體中吸取了大量的營養。從中外電影的發展史能夠發現,較多的優秀影視作品均來自于文學作品的改編。我國早期改編為電影的文學作品有:魯迅先生的《祝福》和《阿Q正傳》、茅盾的《林家鋪子》和《子夜》等;而新時期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就更多了,如著名作家莫言的《紅高梁》系列、余華的文學作品《活著》等。[1]從世界影壇來看,電影和文學的合作更加廣泛。電影的制作需要借用較多的文學素材以及資源,從而決定了電影的制作過程會受到文學審美觀的深刻影響,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故事情節的鋪陳方面,電影和文學作品多會利用講故事的形式表達。作為第五代導演代表的張藝謀,就擅長于在電影畫面上講述故事。從第五代導演所拍攝電影的取材和選項來看,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先導作用,通過文學作品就能夠洞察到電影的具體走勢、發展以及未來的變化。由于當代電影多數屬于文學作品的改編,因此在對當代電影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先對我國現代文學進行研究,如《紅高粱》《活著》以及《妻妾成群》等。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充滿了我國傳統審美的特點,從而使電影的情節收放自如,電影語言風趣幽默,使得電影中的文學特點得到充分展現。進行人物塑造時,文學作品中偏重于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的塑造,而這一點正好為電影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創造了條件。較多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如駱駝祥子、阿Q等均得到改編而成為銀幕上的人物形象,通過銀幕將人物的矛盾沖突以及囍怒哀樂表現的活靈活現,從而使的人物形象成為電影作品中的藝術結晶。在進行情感表達中,文學和電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要求將對人生意義的探尋這一永久不變的主體表現出來。[2]文學作品通常滲透著作者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其中蘊含著作者獨特的人生理解以及與眾不同的情感;從而在改變的電影作品中也表現出自我觀照的成分,此通過電影形式又作用到人的精神世界,由此使人們對理想、命運以及現實產生深思。
(二)文學對電影產生的定位作用。較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杰出電影作品產生的前提條件。文學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其自身所具有的豐富審美性以及充滿詩意的人文關懷,其重點在于凸顯個體對現實產生的感悟和超越,以此尋求人類總體的生存狀態以及生存價值。如國外某導演執導的影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其所呈現的是發生在西西里島上的傳說故事。該影片的原作品名為《瑪琳娜》,影片內容主要從少年雷納多的視角進行展現,敘述了二戰中失去丈夫的少婦瑪琳娜的不平凡經歷。在影片中雖然劇情較為平淡,然而,在這平淡的基調中卻能夠展示出人性的丑惡以及光輝。在國內電影中較為濃烈的文學性也有一定的體現。通過沈從文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邊城》不難看出,文學作品能夠帶給人們情感的安慰以及心靈的啟發。由于文學具有豐富性以及深刻性,因此經過改編之后的電影帶有較為強烈的文化底蘊以及文化關懷。
(三)電影中很多表現形式均借鑒與文學作品,如比喻、夸張以及象征等。在電影情節的伸展和人物的對白中能夠清楚地發現文學方式的呈現。此外,文學作品一般可以表現出人物所處的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時代風貌,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有益于電影歷史感的表達,如老舍作品中所呈現的某一時期北京城的社會風貌。該作品若能改編成電影形式時,則能夠將原時代的真實還原出來,從而獲得人們的認同以及感知,由此更能讓較多的目光被吸引,從而產生最佳的藝術感染效果。
二、 電影對文學產生的影響
客觀的講,電影對文學具有一定的依賴性。然而,由于其屬于一門較為獨立的影像藝術,其依靠的是聲音和圖像等多種資源整合而成的視覺藝術,利用這種藝術,能夠讓人們得到最大程度的視覺體驗以及娛樂享受。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極大地沖擊了文學這種古老傳統業態。在同一主題下,文學表現出來的是多義性與虛構性,而電影則以具象性與真實性再現。所以,在現階段快速發展的文化消費年代,由于電影產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由此對文學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文學開始放下高傲的身段,繼而主動尋求和電影進行合作,這種傾向的具體體現是針對文學的逆向性創作。[3]作者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時,刻意根據影片標準而改變寫作內容以及方法,在進行作品主題、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節的刻畫中均根據電影的實際需要給予觀照,讓某些電影的表現技巧滲透到作品中,如快速場景變化等均被文學作品的創作所采用,從而便于改編為電影形式。
電影對文學的影響還表現在能夠促進“立體讀者”的出現。由于電影本身具有一定的通俗性以及娛樂性特點,從而有效降低了大眾進行審美的門檻,縮短了大眾和藝術之間的距離。很多電影均來自于較為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具有傳播優勢的電影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消除了對較為嚴肅文學的敬畏感,由此使得部分觀眾在觀影結束之后能夠進行原著的閱讀。所以,在電影的傳播之下,能夠獲得較多的“立體讀者”大軍,由此使得文學又回歸到大眾化的閱讀。在當前的消費形式下,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的商品。廣大的民眾一般會通過電影和電視等非文字形式進行文學作品的了解,然后進行原著的閱讀。在這種形式下,較多的文學作品會由于同名電影的播放而收獲新的關注度以及生命力。
三、 將文學作品改變為電影
從我國的電影發展史來看,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分為兩個主要的階段:即20世紀的初期和末期。在20世紀的初期,成功改編為電影的作品有從法國文學作品《保險黨十姐妹》改編而來的電影《紅粉骷髏》、作家徐沈亞的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玉梨魂》等。但到了上個世紀末,用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風氣進一步升溫。對此,張藝謀等導演不但將較多的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而且已經將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定位各自創作的基本路線。張藝謀改編的電影《紅高粱》等均來自于文學作品的改編。從莫言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紅高粱》到由網絡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山楂樹之戀》,使得作者由當代較為知名作家提升為網絡作家,而且由此也將文學作品向電影改編的事業提升到較高的水準。從這里可以看出,電影跟隨文學作品的發展也在逐漸擴大素材基地。
由于文學作品屬于一種文字藝術,但電影屬于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態,因此,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形式實際是從一種單一的藝術轉化為較為復雜的綜合藝術。然而,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還涉及到將文學作品改變為電影的基本原則問題。[4]客觀地講,導演實際也是讀者,其站在自身的角度對文學作品的文本做出解讀,接著,根據自己的審美要求,將文學作品的文本轉化成電影文本。該轉化過程實際屬于重新創作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的轉化,使得文學作品出現了新的超越。
四、 電影對文學作品具有催化的作用
電影對文學作品的催化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催化了被改編的那一部分文學作品;其二,催化了文學作品這一整套文學體裁。我國的文學作品具有較為龐大的數量,水平也參差不齊,然而較為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有很多,只是較多的不能被人們發現而已。而文學作品向電影這一方向的發展為文學作品尋求了另一發展途徑。因為電影屬于一門包含了戲劇、繪畫等多個藝術形態的綜合性藝術,然而其卻有著較為獨特的藝術特征。電影的藝術表現力不但包含了較多的藝術特點,而且具有蒙太奇這種較為先進的組裝技術,使得其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手段,同時,影片還可以進行大量的復制和放映。從電影帶給人們視、聽一體化的觀賞效果來看,其無爭議的可以定性為大眾化藝術。經過改編后的文學作品能夠以更加易于大眾接受的形式進行傳播。另一方面,由于電影所創造的商業利潤巨大,因此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即能擴大文學作品的宣傳范圍,而且能為作者帶來非常豐厚的利潤。所以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這一現象能夠對文學作品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進作用。
文學作品的發展,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歷史,文化作品在我國主要分為兩大系統:其一,文言文學的作品,其發源于魏晉時期;其二,白話文學的作品,其起源于五四運動時期。在古代,文學作品是沒有地位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成為較為獨立的文體,而現代文學作品則已經被社會大眾所追捧,由此可見,文學作品經歷了地位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學作品、詩歌、散文以及戲劇均也發生了程度不同的變化,而到當前為止,文學作品的發展是最快的。戲劇雖然和文學作品一樣可以改編為電影,然而戲劇改編電影只在我國電影的初創時期小盛一時,接著就消失了,其中較為成功的作品有老舍的《茶館》。另一方面,用詩歌和散文改編成的電影也有,如由郭小川同名詩歌改編成的電影《一個和八個》。
因文學作品流派的不斷增加,加之電影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難度降低。文學作品只要能夠描述出的場景,電影就可以利用相關的技術將之呈現出來。正是由于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對文學作品的描述隨意性極強,文學種類也出現了較大的增加,如靈異文學、科幻文學等。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傷痕、反思、尋根、改革以及先鋒等多個思潮階段,而電影也同樣存在多種類型,即傷痕電影、反思電影、尋根電影以及改革電影,而這些電影的絕大多數,均來自于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神圣的使命》《天云山傳奇》等。
結語
影像事業的全面發展,讓文學的優勢減弱不少;而隨著網絡文學以快餐形式出現,使得讀者更愿意選擇較為輕松的閱讀形式,進而放棄對嚴肅文學的追捧。較多的不利因素給文學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雖然文學的地位已經不能達到當初的輝煌程度,但文學深厚的根基還存在著,文學對人們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對現實以及命運的感悟,這些均會對文學作品的主旨理念以及審美價值產生最根本的影響。電影能夠得到蓬勃發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電影自身具有較強的傳播優勢,另一方面是受益于文學不間斷的滋養。作為電影導演不但要管理好鏡頭的拍攝,而且要做好文學的修讀工作,只有深度消化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意境,才可能完成其獨具特色的電影內容的構建,繼而拍攝出蘊含人文關懷以及審美品格的杰出的電影巨作。以上可以看出,文學和電影的互動融合必將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章顏.跨文化視野下的文學與電影改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12.
[2]孟中.文學改編:一次特殊的電影心理活動[J].電影藝術,2004(2):9-12.
[3]呂媛.文學作品改編與電影內容生產[J].當代電影,2011(6):107-111.
[4]陳林俠.當下中國電影的改編問題與文化競爭力——兼及電影與文學的關系[J].中州學刊,2015(6):1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