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逆襲五一檔,這是香港警匪片復興的開始么
導語
上映6天,2.5億票房,上映之前普遍被人們看衰的《拆彈專家》,居然實現了逆襲,在五一擋四大華語電影中突圍,穩坐五一檔新片龍頭老大。
就連還在養傷的劉德華都激動地親錄VCR表示說:“謝謝所有老鐵,為票房付出的那種力量”。
在電影正式上映之前,關于《拆彈專家》要撲街的言論就已充斥在各大社交平臺。
除了同期的競爭者們太強大之外,香港警匪片近年來所呈現出來的頹勢,也是眾多觀眾不看好的原因。
作為香港電影的一大標志,警匪片曾是口碑與票房的保障。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香港警匪片似乎被施了某種魔咒,不光逐漸喪失了往日的風采,有時甚至還會淪為“爛片”的代名詞。
可萬萬沒想到,五一小長假之后,《拆彈專家》居然成了上檔新片的票房冠軍,不僅“成功打臉”,更讓許多熱愛香港警匪片的影迷們驚呼:“熟悉的香港警匪片回來了!”
豆瓣網友對該片的評價是“香港警匪片的歸來”
源頭
若要說“回歸”,那就得先知道,過去的警匪片是個什么樣子?
其實早在二戰之后,隨著香港電影業的繁榮,警匪題材就頻頻被搬上大熒幕。
那時候的警匪電影以懸疑推理類為主,主要講述的都是警探破案的故事,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香港警匪片有著很大的差別。
1985版《警察故事》中的成龍
到20世紀70年代末,受新武俠片電影的影響,以成龍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電影人,陸續拍攝了包括《警察故事》在內的諸多經典警察題材的電影,掀起了新的“警匪熱”。但這些電影多是借著“警匪”的殼的動作片或者喜劇,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警匪類型片。
業界普遍認為,香港警匪片真正的源頭,起始于1986年。
《英雄本色》小馬哥
這一年,《英雄本色》橫空出世,不僅破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紀錄,為幾位主創斬獲大小獎項無數,更是徹底顛覆了人們對于警匪片的認知,為警匪類型片的出現開了個頭。
在《英雄本色》里,黑幫、壞人不再是無厘頭、只知道打架的小混混,而被賦予了更多“浪漫色彩”,成了有血有肉的、復雜的人。“小馬哥”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一度成為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借著《英雄本色》的東風,吳宇森又接連拍攝了《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等影片,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隨即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制作警匪片,這一類型片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并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但好景不長,隨著最開始的熱潮散去,以及香港回歸在文藝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香港警匪片在1992年至1996年,有過一段沉寂。
打破這個沉寂的,是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字:劉偉強和杜琪峰。
《古惑仔》中的經典銀幕形象
前者于1996年前后,將漫畫《古惑仔》搬上了大銀幕,給香港的警匪片打了一劑強心劑。陳浩南、山雞等古惑仔形象再次顛覆了人們對于警匪片的認知,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古惑仔風”。
而杜琪峰于1996年創立了銀河映像,1997年時推出了《一個字頭的誕生》,并在日后陸續推出了《暗花》、《槍火》、《PTU》等可以留名影史的佳作。這些作品在確立銀河映像“黑色”風格的同時,也將香港警匪片推向了又一高峰。
自此,香港警匪片也成了繼武俠片后,香港本土電影的又一標志。
北上
2002年至2003年,香港警匪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無間道》系列。
《無間道》劉德華與梁朝偉天臺對峙
除了保留傳統警匪片的特點外,《無間道》在故事性上有了一個極大的突破。更加復雜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劇情設置,更多文戲的加入,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人評價,《無間道》的出現是對港產警匪片的一次總結和升級,使得警匪片一改以往英雄動作片或喜劇片附庸的尷尬地位,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類型形態。
《新警察故事》
此后幾年,警匪片的勢頭不減,銀河映像的《黑社會》、陳木勝的《新警察故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在同一時期,發生了一件再度改變了香港警匪片命運的事情: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正式簽署,大量港產的電影有了登陸內地大銀幕的機會。
作為最具香港特色的影片,警匪片受歡迎以及受關注度都是最高的。這也使得大量警匪電影的創作者,擔任起了港片北上的先驅。
加上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遭遇天花板,此后幾年,大量的合拍片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電影人選擇將內地作為他們的新陣地。內地的市場、資本,也成了決定香港警匪片今后走向的重要因素。
但想在內地延續香港警匪片輝煌的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實現。港片北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自然是水土不服。
因為缺乏相關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背景,很多觀眾表示“警匪片看不懂”。為此香港電影人們要么在遭受了諸多碰壁和打擊后遺憾離開,要么就必須在傳統和變革之間做一些取舍以適應新形勢。
“我們會越來越依賴內地市場,作為我們的重點市場,我們的故事都有照顧到內地觀眾,一定要有共鳴,才可以拍。”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在談及這一問題時這么說。
除了觀眾,審查也讓“尺度頗大”的香港警匪片束手束腳,渾身不自在。
“雙結局”便是這一時期所形成的一種“奇觀”:為了照顧兩地的觀眾,很多合拍片會準備兩個版本,香港版的比較“原汁原味”,而內地版的則更好通過審查。
可這樣的怪相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相反很多生硬的結局遭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反對。
幾年下來,香港警匪片的落地并不算成功,除了《寒戰》等少數作品外,大多數的警匪片(不管是引進的還是合拍的)在內地的反響都不算好,2016年杜琪峰的《三人行》更是口碑、票房雙雙慘敗。
香港警匪片的北上之行,并不順利。
復興
但是,水土不服并不是香港警匪片始終難以俘獲大部分觀眾、逐漸式微的唯一原因。
《無間道》之后,港產警匪片本身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無間道》可以說是警匪片“文戲的巔峰”,據說劉德華在拍攝前甚至主動要求刪掉其中的動作戲,以突出文戲。
這讓看膩了打打殺殺的觀眾們覺得耳目一新,也改變了警匪片的走向。
杜琪峰曾說:“《無間道》的最大成功在于振興了香港電影業。我希望這一部電影的成功不會掀起一陣跟風,而是刺激電影人創作更多有趣的題材。”
可事與愿違,《無間道》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大大限制了香港警匪片的發展,加上香港市場的萎縮,進一步壓縮了電影的投資,越來越多電影開始舍棄打斗、槍戰,而用文戲、對白取而代之,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電影身上都有《無間道》的味道。
而警匪片的北上,打開了內地的市場,吸引到了內地的投資,又讓警匪片開始進入另一個極端:一昧強調大場面,情節又被大大弱化。
有創作者指出,這正是為了取悅習慣了好萊塢大片的內地觀眾所做的改變。
標桿的出現、市場的擴大,這本是兩件好事,但卻讓長久以來一直“野蠻生長”的香港警匪片有些不知所措。
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創作者的斷代。
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
劉偉強、杜琪峰之后,香港能數得上的優秀警匪片創作者屈指可數。很多人有過短暫的閃耀,但隨即又沉寂了下來。
演員方面,拋開像杜琪峰等人愛用固定班子這些因素,香港能演好這類影片的演員也確實不多了。
《樹大招風》中飾演季正雄的林家棟
上個月,林家棟憑借《樹大招風》收獲了他的第一個金像獎影帝,緊接著就有人發出疑問:像他這樣的演員,是不是再也不會有了?以后再想拍這類角色,我們還能找誰?
盡管包括爾冬升、林家棟等人都曾否定過外界的這種看法,但從現狀來看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現階段的香港警匪片,仍處在一個吃老本的狀態。
種種問題決定了,香港警匪片在時代的洪流下,勢必會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北上困境只是它所面臨問題的一個體現,本質上是有限的香港電影市場對警匪電影的限制,以及突破限制所必須面臨的陣痛、取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拆彈專家》的成功,或許能給影迷和創作者們一些提振的作用。
至于這能不能帶動警匪片的復興,現在說來或許為時尚早。但它成功的要訣:文戲和武戲的比例、大場面和小情感的契合、傳統元素的囊括與新題材的開拓、多類型演員的加入等,都是值得今后的創作者們研究乃至借鑒的。
香港電影市場有限,香港電影想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突圍,北上是必然的,然而在北上的過程中,怎么能不丟掉自己的東西,又不一昧固步自封,是所有創作者必須考慮的。
《拆彈專家》給了我們一些希望:香港警匪片還沒死。
至于未來呢?
希望爾冬升導演那句“最好的警匪片還在未來”可以成真。
導語
上映6天,2.5億票房,上映之前普遍被人們看衰的《拆彈專家》,居然實現了逆襲,在五一擋四大華語電影中突圍,穩坐五一檔新片龍頭老大。
就連還在養傷的劉德華都激動地親錄VCR表示說:“謝謝所有老鐵,為票房付出的那種力量”。
在電影正式上映之前,關于《拆彈專家》要撲街的言論就已充斥在各大社交平臺。
除了同期的競爭者們太強大之外,香港警匪片近年來所呈現出來的頹勢,也是眾多觀眾不看好的原因。
作為香港電影的一大標志,警匪片曾是口碑與票房的保障。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香港警匪片似乎被施了某種魔咒,不光逐漸喪失了往日的風采,有時甚至還會淪為“爛片”的代名詞。
可萬萬沒想到,五一小長假之后,《拆彈專家》居然成了上檔新片的票房冠軍,不僅“成功打臉”,更讓許多熱愛香港警匪片的影迷們驚呼:“熟悉的香港警匪片回來了!”
豆瓣網友對該片的評價是“香港警匪片的歸來”
源頭
若要說“回歸”,那就得先知道,過去的警匪片是個什么樣子?
其實早在二戰之后,隨著香港電影業的繁榮,警匪題材就頻頻被搬上大熒幕。
那時候的警匪電影以懸疑推理類為主,主要講述的都是警探破案的故事,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香港警匪片有著很大的差別。
1985版《警察故事》中的成龍
到20世紀70年代末,受新武俠片電影的影響,以成龍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電影人,陸續拍攝了包括《警察故事》在內的諸多經典警察題材的電影,掀起了新的“警匪熱”。但這些電影多是借著“警匪”的殼的動作片或者喜劇,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警匪類型片。
業界普遍認為,香港警匪片真正的源頭,起始于1986年。
《英雄本色》小馬哥
這一年,《英雄本色》橫空出世,不僅破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紀錄,為幾位主創斬獲大小獎項無數,更是徹底顛覆了人們對于警匪片的認知,為警匪類型片的出現開了個頭。
在《英雄本色》里,黑幫、壞人不再是無厘頭、只知道打架的小混混,而被賦予了更多“浪漫色彩”,成了有血有肉的、復雜的人。“小馬哥”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一度成為人們爭相模仿的對象。
借著《英雄本色》的東風,吳宇森又接連拍攝了《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等影片,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隨即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制作警匪片,這一類型片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并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但好景不長,隨著最開始的熱潮散去,以及香港回歸在文藝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香港警匪片在1992年至1996年,有過一段沉寂。
打破這個沉寂的,是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字:劉偉強和杜琪峰。
《古惑仔》中的經典銀幕形象
前者于1996年前后,將漫畫《古惑仔》搬上了大銀幕,給香港的警匪片打了一劑強心劑。陳浩南、山雞等古惑仔形象再次顛覆了人們對于警匪片的認知,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古惑仔風”。
而杜琪峰于1996年創立了銀河映像,1997年時推出了《一個字頭的誕生》,并在日后陸續推出了《暗花》、《槍火》、《PTU》等可以留名影史的佳作。這些作品在確立銀河映像“黑色”風格的同時,也將香港警匪片推向了又一高峰。
自此,香港警匪片也成了繼武俠片后,香港本土電影的又一標志。
北上
2002年至2003年,香港警匪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無間道》系列。
《無間道》劉德華與梁朝偉天臺對峙
除了保留傳統警匪片的特點外,《無間道》在故事性上有了一個極大的突破。更加復雜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劇情設置,更多文戲的加入,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人評價,《無間道》的出現是對港產警匪片的一次總結和升級,使得警匪片一改以往英雄動作片或喜劇片附庸的尷尬地位,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類型形態。
《新警察故事》
此后幾年,警匪片的勢頭不減,銀河映像的《黑社會》、陳木勝的《新警察故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在同一時期,發生了一件再度改變了香港警匪片命運的事情: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正式簽署,大量港產的電影有了登陸內地大銀幕的機會。
作為最具香港特色的影片,警匪片受歡迎以及受關注度都是最高的。這也使得大量警匪電影的創作者,擔任起了港片北上的先驅。
加上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遭遇天花板,此后幾年,大量的合拍片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電影人選擇將內地作為他們的新陣地。內地的市場、資本,也成了決定香港警匪片今后走向的重要因素。
但想在內地延續香港警匪片輝煌的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實現。港片北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自然是水土不服。
因為缺乏相關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背景,很多觀眾表示“警匪片看不懂”。為此香港電影人們要么在遭受了諸多碰壁和打擊后遺憾離開,要么就必須在傳統和變革之間做一些取舍以適應新形勢。
“我們會越來越依賴內地市場,作為我們的重點市場,我們的故事都有照顧到內地觀眾,一定要有共鳴,才可以拍。”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在談及這一問題時這么說。
除了觀眾,審查也讓“尺度頗大”的香港警匪片束手束腳,渾身不自在。
“雙結局”便是這一時期所形成的一種“奇觀”:為了照顧兩地的觀眾,很多合拍片會準備兩個版本,香港版的比較“原汁原味”,而內地版的則更好通過審查。
可這樣的怪相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相反很多生硬的結局遭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反對。
幾年下來,香港警匪片的落地并不算成功,除了《寒戰》等少數作品外,大多數的警匪片(不管是引進的還是合拍的)在內地的反響都不算好,2016年杜琪峰的《三人行》更是口碑、票房雙雙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