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超級英雄電影,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復仇者聯盟那一伙兒人。漫威從2008年《鋼鐵俠》起就開始部署自己的超級英雄宇宙。
相比之下,擁有超人、蝙蝠俠兩大人氣英雄的DC漫改電影,卻始終不溫不火。
2013年的《超人:鋼鐵之軀》,票房差強人意,豆瓣評分6.8;
2016年的《自殺小隊》,一手豪華卡司拍卻成超級英雄版“富川山居圖”,評分險些不及格;
同年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下文簡稱《蝙蝠俠大戰超人》),集結了DC超英“三巨頭”仍然口碑撲街。
網友感嘆“DC藥丸”。
但就是在這部《蝙蝠俠大戰超人》中,神奇女俠首次登場。
雖然只是戲份不多的配角,但她依靠美貌和超凡的戰斗力輕松奪走超蝙的主角光環。
屬于她的個人電影《神奇女俠》,因此成為不少影迷的年度期待。
但看過這部影片后再看看爛番茄給出的近乎滿分的口碑,我只覺得“過譽”。
《神奇女俠》的逆天高分,一方面可能因為慣性撲街的DC終于出了部好看的商業大片。
實在出乎意料,粉絲們興奮過度。
另一方面,當然也在于影片本身質量上乘,沒有什么硬傷。
《神奇女俠》簡單易懂,對路人影迷友好,還完成了與《蝙蝠俠大戰超人》劇情的無縫銜接。
影片一開始,“蝙蝠俠”布魯斯·韋恩寄給了“神奇女俠”戴安娜一張合照。
這張照片拍攝于1918年一戰時期,在《蝙蝠俠大戰超人》里第一次出現▼
韋恩少爺就是根據它,識破神奇女俠的身份
蓋爾·加朵飾演的“神奇女俠”看著照片陷入回憶。
而整部《神奇女俠》,實際上就是戴安娜的“回憶體自傳”,講述她為何從家鄉“天堂島”來到人類世界,百年間又如何與人類共同相處。
“神奇女俠”戴安娜的母親是天堂島女王希波呂忒,父親是宙斯。
宙斯把人類創造成善良、智慧的種族。
但戰爭之神阿瑞斯將懷疑與嫉妒的種子種到人類心中。從此人類世界才有了戰爭。
宙斯在死前與希波呂忒生下戴安娜,是希望她成為一枚弒神的武器,阻止阿瑞斯把人間變為戰火的煉獄。
希波呂忒
希波呂忒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女兒,從未告訴她自己“生來便是武器”的真相。但戴安娜卻從小就向往成為“戰士”和“英雄”。
一天,克里斯·派恩飾演的人類飛行員史蒂夫意外墜機,落入天堂島的海域。
戴安娜救起了他,也從他口中得知人類世界爆發了世界大戰的真相。
于是,戴安娜跟著史蒂夫來到倫敦。
她的目標是找到并殺死戰神阿瑞斯,結束戰爭。
神奇女俠是第一位女性超級英雄,她的家鄉天堂島是個女性烏托邦。
不少人覺得她身上強烈的“女權主義色彩”,就是她與其他超級英雄最大的不同。
事實上,這確實是《神奇女俠》漫畫創作的初衷:打破男性對超級英雄的壟斷。
1975年電視劇版《神奇女俠》的片頭,就是一個戴安娜掙脫繩索的鏡頭。這個鏡頭也一直被看作女性沖破束縛的象征。
而說到神奇女俠身上的女權色彩,就不得不提她的創造者威廉·莫爾頓·馬斯頓。
馬斯頓當時是DC的漫畫教育顧問,同時他也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
他還是一名發明家,發明了測謊儀。
神奇女俠最著名的道具之一“真言套索”,就是被鎖住的人只能說真話。
影片中戴安娜懷疑史蒂夫欺騙她時,史蒂夫立刻拿出真言套索鎖住自己的一段戲,既蠢萌又曖昧。
真言套索也可以被用作武器
馬斯頓的妻子伊麗莎白·哈洛維是名早期女權主義者。
馬斯頓和伊麗莎白結婚后,又與歐麗弗·拜恩墜入愛河。這個歐麗弗不是別人,是他妻子妹妹的女兒。
更奇葩的是,伊麗莎白接受了這個第三者,他們三人共同組成了一個神奇的家庭。
馬斯頓曾坦言,“神奇女俠”身上不乏他兩個“神奇妻子”的身影。
與大多數超級英雄被動地接受自己的命運不同,馬斯頓創造的“神奇女俠”戴安娜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
她既有不輸男性的力量,又充滿女性的魅力。雖然出生年代較早(“神奇女俠”形象誕生于1941年),但她既先鋒又成熟。
在DC的真人漫改電影中,《蝙蝠俠大戰超人》就已經驗證了女俠的神力,《神奇女俠》中更是毫不吝嗇地展現她的力量。
不論是天堂島上炫酷至極的女戰士訓練現場、自帶超燃BGM的近身打斗,還是一人抵擋全部火力的扭轉戰爭走勢的神勇場景......
wuli女俠在影片中的形象都堪稱“女戰神”。
蓋爾·加朵職業模特出身,又有兩年的“參軍”經歷,可以說演技的缺陷很好地被顏值與氣場所掩蓋。
蓋爾·加朵
影片導演派蒂·杰金斯也很了解如何展現加朵的美,如油畫般復古的色彩畫面、經典的扎克·施耐德式慢鏡、自帶柔光的特寫、干脆利索的打斗……
確實,很多場戲女人看了也原地彎成蚊香盤。
所以我很懷疑,虛高的評分到底有多少是給了這位令人驚艷的女主角。
因為《神奇女俠》就是部全程視覺轟炸的流水賬。
人物塑造很值得吐槽不說,這個先天基因帶著“女權色彩”的角色,在片中的形象卻一點兒沒讓我get到女性主義式興奮。
雖然電影里確實有一些情節,單拎出來看很有女權色彩。比如戴安娜從海里撈出墜機的史蒂夫,在這里男性成為被拯救對象;
比如她意外闖進史蒂夫出浴現場,一把看光之后還淡定地問了句 “你們男人都長這樣嗎?”,男性成為被審視對象。
以及一些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刻畫,比如戴安娜闖進政客們的會議,卻因為女人的身份而被粗暴地趕出去。
諷刺的是,電影里的1918年,正是女性通過斗爭正式取得“投票權”這一政治權利的年份。
整部電影講的就是戴安娜的成長,從天堂島來到人類世界、從初次見到男人到失去自己的愛人;
但她作為絕對主角和一名女性角色,性格卻不討人喜歡。
戴安娜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天真無知“傻白甜”。這是因為她在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長大,對人類世界一無所知。
剛剛步入倫敦時,這樣的性格還算可愛,甚至因此制造了一些笑料。比如在1918年的倫敦大街直接敞開外衣,神奇女俠的“制服誘惑”你懂的……
第二點,是頭頂圣母光環,滿腦子幫助陌生人、拯救全世界。這是因為她相信人性本善,惡人只是受了阿瑞斯的蠱惑。
但在團隊作戰環節,這種時刻爆發圣母心、打亂別人計劃的行為,真的讓人喜歡不起來。
第三點,是敏感與脆弱。在她見識到人類并非自己想象中的性本善之后,她瞬間就信仰崩塌、不知所措。
從頭到尾,神奇女俠的形象與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也沒差啊,除了戰斗力爆表。但這個天生神力也是宙斯爸爸賜的。
不否認加朵版“神奇女俠”夠驚艷夠有魅力,但有多女權我是真感覺不到。
相比之下,倒是人類男主史蒂夫,明知道自己力量微小,仍然以自己的方式保護她、幫助她的行為,很賺人好感。
不過合照上的五個人除了男女主都堪稱雞肋。影片對配角的處理很尷尬,性格模糊就算了,連技能都沒怎么用上。
反派boss阿瑞斯,也是那種典型的“智障”+“死于話多”。
功成身退的前一秒來了出“千里送人頭”還不算,別人打架都是削紅,他卻瘋狂給對手補藍……活該被滅啊。
當然,我預感到了說這么多也阻止不了你們進影院觀摩女神,畢竟顏值即正義。
個人感覺《神奇女俠》如果按照漫威大片的標準來看,就是及格水準,但這并不是讓人失望的地方。
真正讓人失望的地方在于,DC在經歷了兩次作品撲街之后,就放棄了自己現實主義的暗黑超級英雄風格,模仿起漫威拍可樂爆米花片。
雖然IP知名度與工業水準都能與之匹敵,但就本片的人物塑造來說,便能看出差距。(一個為終結男性“壟斷”而來到世上的女超級英雄,竟然能拍得和女權八竿子打不著)
《蝙蝠俠大戰超人》與《自殺小隊》的撲街,并不能說明觀眾不喜歡暗黑系超級英雄。
他們不喜歡的只是拖沓的敘事、無法自圓其說的劇情、內涵空虛的裝腔作勢、技巧拙劣的“強行黑暗”。
《蝙蝠俠大戰超人》
DC電影宇宙才剛剛展開,失敗不足為奇。
但如果繼續探索,也許就能拍出諾蘭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扎導曾經的《守望者》這樣極具DC風格的“神作”,給隔壁的傻白甜肌肉男們一點顏色看看。這才是影迷所期待的。
DC經典漫改超英電影《守望者》
但是創作者卻放棄了,他們選擇了更加投機取巧的方式,選擇滿足觀眾一時的娛樂需求。
以丟棄風格的方式換取一次好口碑,這么看挺悲哀的。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