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純沖著《摔跤吧!爸爸》這么一個拗口而怪異的片名,恐怕很多人會止步于影院門口,畢竟念出來都嫌羞恥。本來“Dangal”就是泥地摔跤的意思,引申出這么爛俗的名字,實在神奇。不過阿米爾·汗的高分電影,常見蠢鈍的中文譯名,譬如最著名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以及《我的個神啊》。
如果看過這兩部,該知道阿米爾·汗的電影在抗擊現實上的能耐與執著。此前,對于教育體系、官僚制度、宗教盲從、媒體操縱等等,都有正向的挑戰。到了《摔跤吧!爸爸》,同樣針對性別歧視、僵硬體制、尸位素餐等多個層面進行了諷刺。
阿米爾·汗飾演的馬哈維亞是個看來矛盾的父親。在印度的本土意識中,他雖然只是希望能有兒子繼承父業才對連生女兒表示失望,但重男輕女的想法在他家已經算是輕淡。他讓兩名女兒遠離了鍋碗瓢盆的常規軌跡,但是也讓年幼的女兒為了摔跤吃盡苦頭。只是當女兒意欲放棄時,卻從別的女孩那里意識到自己走在背離糟心人生的另一種出路上。后來,摔跤成為她們心中所愿從事的運動,特別是,那種倔強不屈的好勝心態冒出來后,馬哈維亞在成為冠軍的潛質上看到了成為冠軍的必然。
價值觀乍看有點亂,但是父女關系順從這條曲徑流動后,說到底,還是歷經世事后,彼此愈加相互理解的深重情感,以及個人冠軍夢與國家冠軍夢的高度統一。阿米爾·汗表示,他不會強迫孩子去做事,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但他理解馬哈維亞,因為這個執著的男人明白女兒有奪冠的可能,但這天的到來,需要他逼著姑娘們吃很多很多苦頭。
電影需要把體育精神提升到生活哲理——無論別人如何看扁你,你只要不斷努力,終究會有取得成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被社會成見左右自己的信心與快樂。吉塔她們都做到了,而我們在為她們的成功熱淚盈眶時,還應當記得住,每個人之間都是平等的,無論男女,無關貧富。
印度電影真正有力的標簽,不會是那種全民娛樂化的歌舞以及神奇的腦洞,而是這種膽量與正義。
《摔跤吧!爸爸》去年在印度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對于提升印度女性捉襟見肘的困難處境,會有一定的改善。這樣的裂口,讓人看到了文明的希望。所以哪怕有那么些不足,還是愿為那充盈的感觸加至五星。當然,雖然現實意義先聲奪人,但這電影在敘事手法上本就很圓熟,情感層層渲染,最終感人至深,回味無窮。
感激包括阿米爾·汗這顆“印度良心”在內的這幫電影創作者,心懷太多道義。無論是這種冒著槍林彈雨也要伸張正義的英雄氣概,還是愿意為一部電影訓練一年半或花費數月改變體重的專業精神,都有太多讓我們望塵莫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