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里,相聲演員不再需要偷氣換氣,也很少用到貫口和柳活兒,段子密集,不再有鋪墊的時間,但是,高曉攀認為,頭部內容的開發,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看到相聲演員的能力,和發展相聲藝術并不相悖。
作者 | 馬程
這是三聲報道的第193家創公司
在多年前就號稱要讓相聲上市的高曉攀,在經歷了多次的起伏之后,已經找到了新的方向,目前,嘻哈包袱鋪的 A輪融資正在進行中。
每個月的兩個周六,高曉攀和搭檔尤憲超都要在交道口的嘻哈包袱鋪劇場“攢底”表演,這是一個只有不到100人的小劇場。2016年,在北京小劇場普遍虧損的情況下,嘻哈包袱鋪仍然保持著穩定的盈收。扎根小劇場,堅持一周4天的演出。是作為班主的高曉攀給出的嘻哈包袱鋪的發展底線。
嘻哈包袱鋪演出成員
與此同時,高曉攀也在全力出走小劇場。就在幾天前,他出現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亞洲新興導演計劃的現場。在文雋、葉偉民等一眾香港導演之間,他說“想做自己的電影,先來拜師學藝”。
2015年,嘻哈包袱鋪獲得了宋城演藝的Pre-A輪融資,當時,公司正處在青黃不接的困難階段。僅在一年多之后,嘻哈包袱鋪就擴展到3家劇場,并且從線下演出,逐漸向話劇、網劇、電影等娛樂行業的全產業鏈發展。高曉攀帶領著80多人的相聲演員團隊,不僅在央視春晚以及各地春晚等綜藝節目中頻頻露面,今年暑期檔推出第一部根據原創相聲改編的電影《兄弟,別鬧!》。
電影《兄弟,別鬧!》海報
A輪融資之后,嘻哈包袱鋪將會擴展劇規模,增加線下演出,并陸續孵化自己的IP,進行全產業鏈開發。
在擔任FA的星漢資本執行董事鄭濱看來,嘻哈包袱鋪代表了文創投資市場上,一種有文化底蘊和積累的項目,從長遠看具有爆發的潛力。而作為市面上不多的相聲公司之一,嘻哈包袱鋪的現代企業化的經營方式和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打通全產業鏈的開發能力,都是資方看重的。
在2015年的融資發布會上,經歷了創業艱難的高曉攀在長達5分鐘的演講中,哽咽說道,“我們以前是笑話,但現在是神話。”
而兩年之后,他更加平和鎮定。采訪中,他談了相聲傳統,中間還來了一段快板《同仁堂》和《玲瓏塔》;在團隊商業的規劃部分,他講了要堅守什么以及順應潮流改變什么。
“我們團隊為什么能夠從2008年一直走到今天,走得很慢,但是走的很穩,就是我們覺得別太著急,歸根結底還是要把相聲這門藝術做好。”高曉攀說。
線下仍然是基礎
高曉攀在表演中
科班出身的高曉攀在2008年成立了嘻哈包袱鋪,彼時他已經在業內小有名氣,先后獲得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金獎等榮譽。嘻哈包袱鋪憑借年輕的陣容和新鮮、貼近生活的演出,吸引了很多相聲愛好者。
然而,此后幾年曾經繁榮的北京相聲小劇場逐漸蕭條,很多小劇場面臨停業。嘻哈包袱鋪的經營也進入低谷,被傳團隊核心成員出走、劇場關停,甚至還傳出了公司倒閉的言論。
宋城演藝集團的投資對于嘻哈包袱鋪來說至關重要。 拿到融資之后,嘻哈包袱鋪進行了整體的業務轉型。線下劇場從租賃模式轉為自營,先后把3座小劇場整合到公司體系當中。
高曉攀一直堅持,小劇場是好內容的孵化器,絕對不能丟。“劇場是最能夠直觀和觀眾互動的地方。一個在劇場里,面對面上百次都把觀眾逗樂的段子,放在其他渠道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他說。
而嘻哈包袱鋪線下也已經實現了盈利。去年,嘻哈包袱鋪一年演出1500場,高曉攀、尤憲超、陳印泉、候振鵬、金霏、陳曦等核心成員也堅持每月幾次的固定演出。
除了傳統的相聲演出,還策劃出了不同的專題和品牌。定期推出“原創專場”,鼓勵原創相聲作品。“奇葩說相聲專場”,是演員現場根據觀眾的想法進行創作,提高與觀眾的互動。最近,嘻哈包袱鋪還借男團的熱度推出了“嘻哈男團”,用類似脫口秀的方法,在舞臺上點評時事,用新穎的演出吸引年輕觀眾。
“線下劇場不賠錢,是我們其他業務開展的基礎。線下業務在今后仍然會占到50%左右。”高曉攀說。
傳統的揚棄
高曉攀在春晚現場
“相聲的本兒絕對不能丟。”高曉攀提到相聲的傳統都會很激動,“相聲有200多年的歷史,祖師爺是朱紹文,但往遠說,東方朔也是我們的老祖宗,有上千年的文化。”
采訪當天,高曉攀剛剛參加了中國文聯的座談會。會上有人提議,成立專門的組織,讓年輕演員關心和扶持行業里的老先生。但他表示反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怎么要拿制度去規定?”
高曉攀至今記得拜師學藝的情景。在他看來,每年去看師傅,包括低眉順目、沏茶倒水,都是徒弟必須做的。
然而,高曉攀認為,一個企業的管理,不能沿用傳統師徒制度。
嘻哈包袱鋪現在用現代企業制進行管里。在A輪融資后,公司還為員工留出了期權池,目前已經有21位演員獲得了股份。“沒聽說過哪個相聲公司給員工期權的,我們真地想把人才都留下來”。
目前,嘻哈包袱鋪擁有諸多全國一線的相聲演員。全公司100多位演員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有人保證劇場的基本演出,有人負責相聲和相聲劇的全國巡演,同時還有部分演員參與網劇等網生內容的制作。下一步,也會陸續有演員參與到院線電影當中。
同時,嘻哈包袱鋪也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來負責演員經紀,并引入KPI系統來管理業績。“會根據在劇場演出的表現,來獲得報酬,并在之后獲取參加綜藝、網劇等其他平臺的機會。”高曉攀說,人才和內容,是嘻哈包袱鋪發展的兩個焦點。
相聲內容的創新是嘻哈包袱鋪現階段最看重的。高曉攀也承認,很多傳統的段子已經不符合現在觀眾的口味了,需要做出更符合當下文化的改編。“比如《紅事會》、《白事會》,90后們可能真的聽不懂,同時,相聲作者跟編劇、段子手還不太一樣,如果不了解相聲,就會變成一個段子堆積的作品。”他說。
嘻哈包袱鋪一直在招募最好的編劇,也專門設置了獎勵機制,會同時征集相聲、喜劇風格的舞臺劇、網劇等做內容作品。
曾經有人質疑過嘻哈包袱鋪的創新能力,高曉攀說,自己推掉很多綜藝和影視劇的機會,再忙的情況下也會專心創作,“為了寫一段相聲,我可能要翻閱20年的中國曲藝論,聽北京民間小曲兒,查很多資料”。
而嘻哈包袱鋪的相聲演員們也和班主一樣,要定期自己創作段子。在這個創作體系下,嘻哈包袱鋪在2016年共創作了120段新作品,大部分都在小劇場演出,根據觀眾的反饋,不斷地修改完善。去年嘻哈包袱鋪在春晚、綜藝節目里表演了十多個不同的節目。小劇場里,也可以保證一個月沒有重復的節目。
去年,高曉攀和宋城演藝旗下的六間房合作,進行相聲直播。演員們在社交網絡上本身就有人氣,有人說嘻哈包袱鋪是用“互聯網”思維在做相聲。高曉攀并不這樣認為,“或者說,所謂的互聯網思維, 一是快,二就是廣,我們對應的是快速把控時下熱點,并做全產業鏈的IP開發。”
第一部電影《兄弟,別鬧!》
《兄弟,別鬧!》劇照
隨著《歡樂喜劇人》等綜藝節目的推波助瀾,嘻哈包袱鋪的很多演員和原創節目更為觀眾熟知。高曉攀和團隊從中孵化出屬于嘻哈包袱鋪的IP,進行全產業鏈的開發。
第一個開發的IP就是在小劇場和綜藝中都有不錯反饋的《兄弟,別鬧!》。2016年,嘻哈包袱鋪相繼推出了《兄弟,別鬧!》的話劇、網劇和電影。話劇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巡演,而電影和網劇也結束了拍攝,正在后期制作中。
高曉攀回憶,在做劇本的時候,他和搭檔一個半月,在酒店里頭,一場戲一場戲的過,一個包袱一個包袱的琢磨,一個情節一個情節的梳理。“這是方法是最土的方法,不是電影編劇思維,就是相聲和小品的思維,看是否有笑料”。 讓他有一些底氣的是,相聲和后來改編成的相聲劇,都有不錯的反響。
但是,嘻哈包袱鋪的團隊還沒有形成扎實的開發能力。高曉攀選擇了與行內優秀的內容、渠道商合作:“話劇選擇和知名票務商永樂合作,為我們提供了渠道支持,而電影是與萬達聯合出品,找了大碗娛樂的孫集斌來做導演,并請到了《夏洛特煩惱》的剪輯。網劇也是找來了做脫口秀的王建國、李誕來做劇本,發行方是擅長做網生內容的映美傳媒。”
高曉攀說,公司正在與業內優秀的團隊建立合作關系,成為優秀頭部內容的提供者。
雖然在喜劇電影和網劇里,不再需要偷氣換氣,也很少用到貫口和柳活兒,段子密集也不再有鋪墊的時間,相聲元素大打折扣。但是,高曉攀認為,頭部內容的開發,可以讓更多的觀眾看到相聲演員的能力,和弘揚相聲藝術并不相悖。
“我相信一個人,一種藝術的幽默是可以存在于很多形式當中的,這就是為什么馮鞏和范偉可以拿影帝。”高曉攀說。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系授權
本文首發于三聲(tosansheng)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