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大旗虎皮主持的迷影課。
早在梅里爾·斯特里普的演技得到認可之前,她的初戀男友約翰·凱澤爾(John Cazale)就已經是戲骨級別的演員了,雖然我們對他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只要你看過他飾演的那些角色,就一定對這個前額寬大、演技精湛的意大利裔演員印象深刻,可惜的是,這位與艾爾·帕西諾共同升起的新好萊塢表演新星,1978年3月12日(也就是今天)因肺癌逝世。
約翰·凱澤爾與梅麗爾·斯特里普
他一生只演過五部電影,《熱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教父I》《教父II》《獵鹿人》(The Deer Hunter),每一部都是1970年代的美國電影的杰作。今天我們這篇文章獻給這位英年早逝的表演天才。
約翰·凱澤爾出演《教父》Fredo
當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為尋找出演《教父》次子“弗雷多”一角的演員而費盡周折,眾多年輕演員參與了試鏡,但都不合他的心意。正在科波拉為此焦頭爛額之際,一個人的出現讓他看見了曙光,大喊:“他就是演這個角色的完美人選!”這個讓科波拉為之歡欣的人就是本片的主人公約翰·凱澤爾。
《教父》 1972
約翰·凱澤爾,意大利裔美國人。1935年出生于美國麻省里維爾市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排行老二。大學畢業后,凱澤爾來到了紐約,成為了一名演員。毫無名氣的他只能在舞臺劇里演些小角色,每日都入不敷出。
迫于生存的壓力,他不得不靠打零工養活自己。直到1971年他出演了舞臺劇《線索》,吃泡面賀詞名聲大噪。
凱澤爾在《線索》中的精湛的演技及意大利裔身份引起了在臺下看演出的導演科波拉的注意。他發現自己即將拍攝的電影《教父》中的“弗雷多”一角仿佛就是為約翰量身定制的。
兩者同樣是作為家中次子的存在、同樣是擁有強勢而專橫的父親,約翰在表演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將“弗雷多”的膽小懦弱、對父親“教父”的復雜感情以及人性中的掙扎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教父Ⅱ》里那個被稱為“偉大的一幕”中,“弗雷多”與阿爾·帕西諾飾演的弟弟邁克正面對峙,前者深陷于躺椅中絕望地斥責多年來家人對他的不公正待遇,令觀眾為之心碎。
《教父Ⅱ》 1974
梅麗爾·思特里爾與約翰·凱澤爾是在1976年一場舞臺劇排練中相遇的,那年,斯特里普年僅27歲,事業上初露鋒芒,而年長她14歲的凱澤爾,則因《教父Ⅰ/Ⅱ》《竊聽大陰謀》《熱天午后》的成功后,讓他成為新好萊塢導演的知名男演員。
一位是情竇初開芳心暗許,一位是一見鐘情頻頻示愛,這一對當時的俊男靚女就這樣墜入愛河。
那時候的凱澤爾雖然有名氣,但是因為他將自己的收入都投入做電影制作,梅麗爾和他相愛的時候,生活并不十分富裕。舒爾曼在梅麗爾的傳記中這樣寫道,“一開始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旋風,沒有人能阻止他們相愛”。就算如此,他們依舊愛得熱烈,不久后梅麗爾就與凱澤爾在曼哈頓富蘭克林街的一個小閣樓里同居了。”
凱澤爾與梅麗爾·斯特里普
約翰熱衷于塑造那些性格復雜的熒幕角色,他的最后一部電影《獵鹿人》與梅麗爾·斯特里普共同出演。梅麗爾·斯特里普這樣評價約翰·凱澤爾的演技:“凱澤爾即使扮演的是最有趣的角色也會有悲劇的意味在里面,而即使是最可憐的角色也讓他演繹得有喜劇色彩。”
不幸的是,凱澤爾當時已身患癌癥。導演邁克爾·西米諾在得知凱澤爾的病情之后,決定把凱澤爾的戲分先拍完,后來劇組發現他得了骨癌,想讓他退出劇組,梅麗爾·斯特里普則以辭演威脅,表示如果凱澤爾退出,她也退出。
同時,她不顧家人反對,堅持與約翰·凱澤爾訂婚。最偉大的喜劇中一定包含著悲劇的靈魂,約翰·凱澤爾用自己卓越的演技,將《獵鹿人》中斯坦(Stan)這個平凡者的怯懦、欲望、勇氣和卑微演繹的淋漓盡致。
《獵鹿人》 1978
凱澤爾住院后,梅麗爾立即暫停手中的一切工作,堅定不移地陪伴在戀人身邊。梅麗爾陪著凱澤爾看了很多醫生,也盡量陪著他經歷每一次放療。但是為了支付凱澤爾當時巨額的醫藥費,梅麗爾不得不暫時離開日漸虛弱的他,到澳大利亞參加電視迷你劇《大屠殺》(Holocaust)的拍攝。
等到工作一結束后她又立刻動身飛回美國,繼續親自照顧凱澤爾。“她是個固執的人,是一個全身心為他人所著想的人。
她很強大,不得不說,她當時給予病重的凱澤爾很大的精神支持。”實際上,當年不到三十歲的梅麗爾沒有她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堅強,她和所有女人一樣,面對戀人不知哪天會離自己而去,她感到惶恐害怕。但她骨子里又是一個堅強得有些固執的女人,“我只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時刻充滿活力,這樣凱澤爾才能安心”。
在陪伴凱澤爾治療期間,梅麗爾保持著與她耶魯大學的戲劇老師鮑比·劉易斯的書信聯系,這也是她向外界傾述自己內心的唯一途徑。
1978年3月12日,醫生還是向梅麗爾宣布了她最不愿意聽到的噩耗,“他快不行了,你抓緊時間見最后一面吧。”聽到這個消息后梅麗爾猶如五雷轟頂,自己的愛人明明在自己悉心的照料下,日漸恢復了,怎么可能那么快就離開。她崩潰了,她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哭倒在凱澤爾的病床前,她不能再在愛人面前假扮堅強,她只有29歲,就要被迫和自己這輩子深愛的男人生死相隔。
她緊緊地抱著他又怕他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她只能不停地哭,哀求他不要離開。這輩子誰也沒有見過梅麗爾那么脆弱無助過。而彌留之際的凱澤爾只能用虛弱的聲音安慰她,“親愛的,沒關系,真的沒關系。”不久,凱澤爾就在梅麗爾的懷抱中安詳地離開。
2009年,導演Richard Shepard拍攝了約翰·凱澤爾的紀錄片《重新發現約翰·凱澤爾》(I Knew It Was You: Rediscovering John Cazale),在這部只有四十分鐘的紀錄片中,梅麗爾·斯特里普出鏡,回憶了他與凱澤爾的那段時光,而科波拉、艾爾·帕西諾等凱澤爾的好友也重新回憶、評價了他的表演藝術,下面就是預告片。
說到優秀的男演員,最近十年也有很多男演員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克里斯蒂安·貝爾、馬修·麥克唐納、卡西·阿弗雷克等等。其實從文藝片轉向主流商業片的,還有馬特·達蒙。從《心靈捕手》到《長城》,20年的時間,馬特·達蒙的熒幕形象也在不斷地改變著。
雖然馬特·達蒙在本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被“實力嘲諷”了好幾次,但是這也證明了他確實是美國大眾和好萊塢的寵兒,奇愛博士還預言他會成為繼詹姆斯·斯圖爾特、湯姆·漢克斯之后的“第三代美國兒子”。
要想當上“美國兒子”,既要能代表美國公民,又要能承載美國夢,既要是惹人憐愛的鄰家少年,又要是力能扛鼎的國家英雄。馬特·達蒙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