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河馬哥
說起中國電影演員“硬漢派”的代表。
估計很多人的反應都是張涵予、彭于晏、段奕宏。
但在我心目中,姜文必須排第一。
從演員到導演,他的轉型之路也是順風順水。
所以才會說出:我不需要和別人學,雖然我是個善于學習的人,但你干嘛把我說的這么差?
霸氣!
估計這么狂妄的回答只有他能說。
的確,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國產電影的經典。
例如,《陽光燦爛的日子》、《紅高粱》、《芙蓉鎮》。
但有一部他主演的電影常常被人忽視——
《本命年》
豆瓣評分8.2,與《紅高粱》持平,但知名度不如它。
它曾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和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被日本著名導演大島渚認為是“中國電影寫實主義方法的勝利”。
姜文飾演的李慧泉是標準的北京“老炮兒”。
年少時候因為替朋友出頭而坐牢。
三年后從監獄出來,家人、朋友都不在了,當然更沒有愛情。
但他身上還秉承著“盜亦有道”、“義氣”、“忠貞”等典型流氓的特性。
他想找工作,但有案底;他想找對象,但曾蹲過監獄。
沒有親情溫暖,沒有社會關懷,他成為社會邊緣人物。
于是,他不停的抽煙、喝酒。
白天他在大街上擺攤,倒騰點盜版旅游鞋、女士絲襪褲衩賣。
晚上回去,看著雜志女郎打飛機。
他想融入社會,又小心翼翼。
崔健的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最能代表他的心境。
刷子的出現給他提供了融入社會的快速通道。
通過刷子,他認識了小歌星趙雅秋和“倒爺”崔永利。
趙雅秋是愛情路上的一道坎,崔永利是事業上的幫手。
李慧泉用“英雄救美”的方式拉進和趙雅秋的距離。
奈何。
她一直有個明星夢,金錢和名氣對她來說更重要。
崔永利是改革開放大潮中第一批成長起來的“倒爺”。
他倒磁帶,倒騰新潮玩意,用盡各種方法掙錢。
當然,他也變著法的玩女人。
但“流氓”李慧泉注定是他的克星。
對于姜文來說,他的個人經歷和李慧泉完全不搭邊,卻把這個角色演活了。
怪不得有網友說:
既失落又豪爽,這就叫天才的感知力。
李慧泉的生活一直是一個大寫的悲催。
蹲監獄、擺地攤、被拒絕,哪一個都是凄慘。
但身為北京爺們兒的仗義始終都在。
他因為叉子才害的被判刑,但出獄后他第一時間去看望叉子父母。
叉子被判無期徒刑,他是唯一一個給叉子寫信的人。
叉子越獄,對前來捎話的人,直接喊“滾蛋”。
為了保護小歌星,他兩腳把小混混們踹開。
別小看這些片段,沒有男子氣概的人真的搞不準這兩個動作。
姜文能夠演活這個人物,導演謝飛功不可沒。
謝導是第四代導演的中堅力量。
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寫實風格。
因為《香魂女》、《黑駿馬》等作品他在國際上獲獎無數。
而本片編劇劉恒,素有“中國第一編劇”之稱。
《白渦》、《伏羲伏羲》、《虛證》、《貧嘴張大民的生活》都是他的小說。還擔任《金陵十三衩》、《集結號》等電影編劇工作。
其中由《伏羲伏羲》改編的電影《菊豆》成為第一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中國電影。
《本命年》則改編自他的小說《黑的雪》。
有這樣牛哄哄的制作班底,影片太不該被低估了。
看完影片后,我不禁想起了管虎導演的《老炮兒》。
《老炮兒》上映后獲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
并且引發了一群人的“京片兒”情節。
對于李慧泉來說,他天天穿耐克,戴墨鏡。
但骨子里還守著小時候的規矩。
(我承認姜文的短褲有些辣眼睛)
他雖然是個投機分子,卻是個有原則的投機分子。
不沾灰色地帶,也忍受不了自己心愛的小歌星和老騙子搞在一起。
所以他這么不尷不尬的生活著。
如果生活繼續,毫無疑問他就是《老炮兒》里的六爺。
不同的是,兩人一個生活在80年代末期,一個是21世紀。
1988年正值改革開放10年,人們下海撈金很容易。
所以才有了李慧泉通過擺地攤也可以救濟朋友的場景。
但除卻金錢,他們內心空虛。
用刷子的話說:
上班吧沒勁,不上班吧也沒勁;
搞對象吧沒勁,不搞對象吧也沒勁。
導演正是通過這部電影為我們展現了城市小青年的迷茫和自身的局限。
而生活在今天的六爺,與外面世界的隔膜也很大。
雖然李慧泉和六爺生活時代不同,卻都與社會脫軌。
但無論什么時候兩位硬漢都值得敬佩。
李慧泉拿著大金鏈子去找趙雅秋,反被羞辱。
這是導致他幻想破滅的最后一根稻草。
坐在出租車上,他流淚了,隔著墨鏡也能感受他的絕望。
影片最后,人群往外走,他卻朝里面走去。
望著背景,有道不盡的心酸和絕望。
他用這種近乎“老炮兒式”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宿命。
難道,他的格格不入,固執的堅守,他錯了嗎?
如果你喜歡汽車,如果你喜歡討論關于汽車方面的話題,搜索“道哥說車”即可關注,同時還可以加入我們的“道哥粉絲群”,搜索添加“小糖人”說明要加入道哥粉絲群即可,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