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
波蘭影片《生命如此美好》 是第37屆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jié)最大的贏家,包攬最受歡迎電影、美洲大獎和宗教人道獎。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生下來身體有殘疾,不能說話,大家都以為他是像植物一樣什么都不懂,后來他被送到精神病院,被醫(yī)生發(fā)現他聽得懂并教他怎么表達,然后這個男孩用了近三十年時間證明自己擁有心智的故事。
IMDB評分
這樣的勵志電影其實有很多了,導演似乎知道不玩一些手法,故事就會很平庸,所以,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安排上,發(fā)生在主人公馬特烏斯身上的好事和壞事總是交替進行的,我們可以說這凸顯了某種人生意涵:美好總伴隨著丑惡,有幸福也就會有痛苦,但若僅此而已,那本故事必有強灌心靈雞湯之嫌。事實上,本片最終給觀眾的感覺并非雞湯如此簡單,原因就在于,影片展現的雖是馬特烏斯的人生,但折射的卻是人性的光輝與幽黯,而使本片品味提升的關鍵就是人們對腦癱病人的常識:他們猶如一株蔬菜,對現實一無所知;這就好比一幅天然的“無知之幕”,讓此銀幕之前的人盡顯他們的真實意圖和行為,人性就于這種“真實”中展現出了它的本來面目。
主演介紹
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片尾出現了主演與原型人物交流的片段,看到結尾才發(fā)現男主角不是本色出演,而是一個正常的大帥哥,真的是演技和顏值俱佳。
故事原型和男主角
片中由大衛(wèi)飾演的男主馬特烏斯是一個先天殘障的特殊男孩,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這一生的路要比別的孩子走得更加辛苦艱難。痙攣似的四肢、扭曲變形的手指、僵硬的脖子、只能發(fā)出沉重的呼吸卻無法與人溝通交流,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每次看到他焦躁不安地扭動身軀,那雙掙扎著想要說話的眼睛都讓人感到揪心的痛。其實他什么都知道,對外界的事物他也有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從影片那清晰冷靜的心里獨白就能知道。
兒時的一次就醫(yī),醫(yī)生就對他的媽媽說你們是無法交流的,“He is like a vegetable”——“他就像一顆蔬菜”這句殘忍的定義就這樣深深烙在了年幼的馬特烏斯的心里,以至于他整個未來的日子里始終都想證明這句話是錯的。“我不是一顆蔬菜!”多年后的某一天,在最先發(fā)現馬特烏斯有強烈的表達意愿的語言康復老師日復一日的幫助下,馬特烏斯終于借助語言圖冊鏗鏘有力地說出了這句話,這是馬特烏斯26年以來表達出的第一句話!馬特烏斯敲桌子表示憤怒并艱難地站起來的橋段算是全片的淚點和高潮,看到馬特烏斯如釋重負的哭泣仿佛把自己這些年來受到的所有的委屈和痛苦全部吐露,這一刻大家不由的淚目。
另外一個讓人淚目的片段就是在“文字篇”中(影片一共七篇),女護工瑪格達對馬特烏斯所表現出的“愛”,這種愛是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種大愛。瑪格達不僅是第一個認識到馬特烏斯具有理解能力的外人,也是給予他肌膚相親的第一異性。她似乎懂得兩性之愛對于一個腦癱患者的積極作用,因此她實驗般地撫摸他、親吻他,甚至讓他體會真實的女孩子的皮膚是什么樣的,從而讓他感受到腦癱病人無法體會到的快樂。也正因此,他認為這是他“永恒的一瞬”。不過,我們很難同意說這就是一種真正的愛情,因為,她帶他去見她父親和繼母時,給人感覺像是有意氣她父親,而馬特烏斯只不過是被她利用的工具而已。然而,對于一個腦癱患者來說,那種給予他的愛撫不失為一種人道主義援助,當然,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慘重的,因為當她離去時,馬特烏斯對著母親那撕心裂肺的痛哭,表明他的確經歷了人生難得的一次“失戀”。
我們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所看到的也只是其中溫暖的一面,不幸的是,真正的現實生活中還有無數個馬特烏斯,他們正經歷著與影片里的馬特烏斯同樣的甚至更大的苦難,有些人的觀念依然認為他們只是一群沒有思維意識的“蔬菜”,但事實上他們不是,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有感知的能力,也需要被愛和認同。“我不是一顆蔬菜!”這是像馬特烏斯那樣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心底最急切的吶喊。(我們討論電影,觀賞電影,盡在電影公社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