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看完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有些小小的失望。雖然大家都在熱衷地談論這部片子的120幀4k技術,但在我看來,這部片子的畫面清晰度雖然高了,但內容的辨識度卻顯得有些模糊不清。我不太喜歡這部片子的敘事方式,李安語焉不詳的表述,讓這部片子想呈現的主題也顯得詞不達意。
李安此前說,“現在有人會覺得我拍了一部反戰片,這其實不是我的初衷,我想講述的就是軍人。”但說句不敬的話,我覺得李安把這群軍人活生生給拍成了一群怨婦,讓原本應該深刻的主題,變得膚淺,讓本應感受痛苦的情節,顯得失重。
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19歲的美國二等兵林恩在伊拉克的一次戰斗中英勇搶救戰友的過程,被攝像機拍了下來,在電視上播出后他和戰友就成了英雄,被特批休假回國觀看一場橄欖球賽,并與“真命天女”組合一起進行中場休息表演。而整個影片就在球場和戰場,或者說就在林恩的眼前和腦海中不斷穿插閃回,展現了林恩等美國軍人被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以及他們在回國的過程中,因為遭遇的被輕視、誤解、娛樂化所受到的二次傷害。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題材,通過經歷過戰爭的人,面對戰爭的殘酷,面對外部的不理解,內心情緒的微妙變化,來展現戰爭給人性帶來的沖擊和改變,以及對于戰爭和軍人意義的思索等等,但遺憾的是,這個故事李安并沒有講好,甚至講得有些夾生,讓林恩等人的質疑,反倒顯得有些敏感和神經質了。
我能夠理解林恩說的這句話:“這感覺其實蠻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當自己的痛苦成了別人的慶典,這種感覺肯定是五味雜陳,我想林恩的心情和北島的詩句應該是相通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但是,我們再反過來想一下,如果經歷了這輩子最慘的一天,甚至都沒有人來表揚,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明白,李安想表達的意思是,林恩和他的戰友被娛樂化、消費化了,但是李安能否告訴我們,怎樣才是這個社會對待林恩們的正確態度?
影片又說:“人們忘性大,在好萊塢過兩周就像過了兩年”,但這不惟對于這些軍人如此,“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這正是生活的常態啊!我們不可能總是背著對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崇拜或悲傷度過余生吧?雖然說來有些殘酷,但有時候遺忘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林恩他們因被別人誤解和輕視而感到憤怒和痛苦,但是人與人之間本多如此,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能所有人都理解你,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在意你,哪怕你是一個英雄,也不能讓全世界都懂你、愛你、重視你。你的痛徹心扉,也許只是別人的一笑而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切,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立場。你如果渴望被人理解,要做的也絕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用正確的方式與人溝通,告知你的所思所想。當然,作為軍人因為戰爭創傷后應激反應有這些想法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作為一部影片傳達的思想,僅僅通過病人的視角來說明這個社會有病,也并不太有說服力。
對于球隊老板只肯出價5500美元,也只愿請林恩和他的班長兩個人,而不是他們全體八個戰士來拍電影的行為,我覺得這也不過是一個商人的利益計算而已,并無可厚非。畢竟,人家是要拍電影,不是拍紀錄片,人家是要賺錢,不是義務給你們做宣傳。你覺得價值被低估,或者自己被利用,當然可以選擇拒絕,但這無關于高尚與卑下,只是一場生意的告吹而已。
如果說,這部影片在技術上是小題大做,那么在主題上則有些大題小做了。雖然用了先進的技術,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只是拍出了一些小情緒而已,顯得過于瑣碎、輕飄、概念化,讓李安可能想表達的內容,變得晦暗不明,甚至扭曲失義,把一個國家機器將個人悲劇打造成英雄神話,同時制造民眾對英雄神話追捧的好故事給講瞎了。
在我看來,電影是技術,更是藝術,畫面逼真,不如故事逼真,故事逼真,不如人性逼真。所以李安導演就別怪我,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我卻沒有感動。當然,技術流的影迷朋友還是可以看看這部片子的,而且我要感謝李安的是,他帶給了電影未來更多的可能。
歡迎關注本人:靜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