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豆瓣上的一個短評:
電影與政治無關。
這部電影《六弄咖啡館》,就倒在了槍口上。
主演之一,戴立忍。
自“臺獨”事件發酵以來,戴便遭到了全民的抵制,尤其是小粉紅們的揭竿而起。
這部電影,由于他的主演,位列其中。以至于,今天上映第一天,排場很少,各大網站評分很低,甚至連該有的宣傳和曝光都少得可憐。
也可以預想到結局。同《那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內地譯名:《尋找心中的你》)一樣,票房不會太好,哪怕它是可以放在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一起相提并論的電影。
故事不算太長,但里面愛情、友情和親情都沒有缺席。
少年之間的愛情是貫穿于電影之中的主旋律,董子健和顏卓靈在電影中分飾了男主角關閔綠(小綠)和女主角李心蕊。
小綠成績不好但是心地很好,內向而靦腆,他喜歡著成績優秀長相甜美的乖巧女孩心蕊。
這種喜歡很純,像大多數男孩子一般,愿意為她做自己一切能做的事。為了她開始改變和學習;為了她拒絕了一個告白的女孩子;為了與她更近一分,拼命打工買票,疲于奔命來往于兩個城市之間;為了她放棄了自己的很多理想。這一切所為,都是也只是希望能夠更多的陪在她身邊。這種癡漢般的愛,只是簡單的五個字“我與你同在”。以至于他們的愛情來得順其自然也理所當然,少年和少女彼此牽掛,活在了彼此的心中,也安營扎寨。
然而,終究由于異地和心蕊的“未知數”理論,兩人爭執吵鬧,也終于不得已越走越遠。
電影的愛情,起于歡喜 ,傷于悲傷。
而友情,也是如此,在一個悲傷的結局之下畫下休止符。
但,友情,在這部電影中比愛情更令人動容。
關閔綠和阿智算得上鐵哥們,真正一起成長的兄弟,兩肋插刀相互挾持。他們一起去追各自喜歡的女孩;一起捍衛著男孩子的尊嚴;一起讀上了同一所大學;一起在暴雨中騎著摩托吶喊。
也在最后的故事結局里,小綠把他最后的夢想給了阿智。他想要守護的女孩,他答應女孩的咖啡館夢想……
親情,則是一個痛點。
電影中的母親直到最后也沒能見上兒子一面。
作為一個母親,她承擔了太多。像大多數單身家庭那樣,她是個護士,含辛茹苦地給了小綠一切盡可能,但是卻總是被忽略這些辛苦。電影里,屬于母親的最后一個鏡頭,是他想讓兒子盡早回家。鏡頭里的,還有那張病危通知書。
這,讓人看著想哭。
讓我想哭也哭了,像感同身受又不像。
六弄咖啡館有一種有意無意營造出來的讓人沉醉的氛圍。
很青春的相似情結,又不是單純的“青春”。
至少從結局來看,它是傷痛的。
內地的版本,剪掉了戴立忍的部分。以小綠給阿智的一封遺書話上句號,字字懇切,情深意濃。
然而原版,網傳則是成年后的阿智在回首往昔,六弄咖啡館已開,只剩下故人已去的悵然。
同《那些年》和《我的少女時代》不同,《六弄咖啡館》以“六弄”為名,用臺式小清新包裹著男孩女孩自然而然的情感悸動,開始得歡喜,然后一個陡轉,猝不及防而來的是一系列始料未及。
這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至少來說,在看慣了國產愛情大出血之后,我反倒迷戀這種小愛情。
真實純粹,有點苦咖啡味道,又像女主不想調制出來的甜膩的拿鐵味。
電影改編自藤井樹的同名小說,小說里“六弄”是小綠人生的六個階段,亦是六次選擇。每一弄都可能是一個出口,也可能是一條死胡同。
生在一個與一般人不同的家庭中,是我人生的第一弄;
愛上了你,是我人生的第二弄;
注定般的三百六十公里,是我人生的第三弄;
失去了你,是我人生的第四弄;
母親的逝去,是我人生的第五弄;
在這五弄里,我看不見所謂的出口,出現在我面前的,盡是死胡同。
該是結束的時候了,該是說再見的時候了。
再見,世界,是我人生的第六弄。
六弄,何嘗不是說的人生。
所以,結局男主選擇了自殺,也是一層層遞進之下的最終不得已抉擇。
畢竟,告別才是他最后能做的事。
不珍惜太容易了,失去也太簡單了。
當小綠看著親情灰飛煙滅,愛情愈來愈遠,也不得不放開手中的友情,去選擇一種飛蛾撲火似地告別。
但愿你不要因為政治偏見影響對電影的選擇。
至少,電影不應該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我對戴立忍無感。
但我想說,我喜歡《六弄咖啡館》。
這是我的態度。
這也是我覺得青春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