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們讓男人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讓白人決定黑人該不該活下去。后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如今,我們卻讓異性戀決定同性戀該不該相愛。
之前在魚叔那收藏過五月片單,其中就有這一部《同志寶貝》。今天搜來看,被片頭「紀錄片」三個字直接shock。
于是在所有故事沒開始之前,你的心理準備只能是:無論講了什么,無論鏡頭描述的是否客觀,某些細節都是真實發生,某些情況也都真實存在。
兩個字,心塞。
但這并不妨礙此片動人和深思之處,就像同性家庭也無損一個孩子幸福地成長。現實的是,他們會比別人走更艱辛的路。
艱辛卻頑強地過生活,也許并不為了得到誰的認同,只是因為在愛的疆界里,從來就沒有性別之分。
沒有什么家庭比什么家庭,更適合養孩子。
這部電影的視角全都是孩子的,用孩子的喜怒哀樂去反觀同志家庭的教育,就顯得格外直白和殘忍。
尤其影片開始一個11歲的男孩對著鏡頭說:“我沒有你們所說的爸爸,我有的只是一個所謂的捐獻人。捐獻人就是一個男人把精子捐給醫院存放在小小的容器中保鮮起來,然后把它們給女人繼而就會有孩子誕生。于是,也就有了我。”
他們是什么時候了解到事情真相的,又是什么時候發現自己的家庭并不是爸爸和媽媽的組合?
當我們為這些孩子揪心時,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則變成一記記耳光,打在自以為是的大人臉上。
Gus是個摔跤狂熱fan,盡管始終為自己的熱愛和母親做口舌之爭,采訪時還是認真地說:我一點都不想改變這一切,要是世界上每個人的想法都一樣,生活該多么無聊。
Matt不理解既然同性行為是圣經中所謂的原罪,為什么母親卻相信能得到上帝的庇佑。但他認為上帝把人創造出來,一定是為了讓他們做自己。
Ebony是個有些自卑卻愛唱歌的姑娘。會幫助家里人照顧有癲癇病的弟弟,在母親壓力極大失聲痛哭時,把她抱在懷里輕聲安慰。
Graham是領養的孩子,五歲之前都不會說話。他知道謊言有的時候好有的時候不好,所以一個爸爸是父親,另一個爸爸是保姆,其實是家人用好的謊言保護自己。
反觀家長,不喜歡暴力和拳擊的媽媽最后還是陪Gus看了他熱愛拳擊比賽。
周末雷打不動做禮拜的媽媽也還是為了Matt喜歡的橄欖球騰出時間去接送。
由于照顧生病的孩子辭職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Ebony的兩個母親仍舊竭盡所能讓她上音樂補習班完成夢想。
Graham的爸爸雖然在功課上比較嚴苛,卻沒人注意到他一直陪著兒子寫討厭的作文從天亮到太陽落山。
更讓我感觸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絕不有所隱瞞。
孩子也是家庭中重要的部分,有權知道整個家庭的情況。于是你能從影片中看出,他們對于自己是領養、父母的離婚再婚情況,對于家人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全都知曉。
遇到困難和問題,全家人坐在一起想辦法解決。興許正是如此,每個家庭自身都透著迷人的幸福感。
養育孩子從來就沒有一套能拿一百分的模板。比起同志家庭是否應該撫養孩子,在什么樣的環境中長大,是否獲取足夠自由的愛才是最重要的。
但這樣的標簽對于孩子們來說真的沒有壓力嗎?
也不盡然吧。那些敏感的內心和早熟的聰慧,那些善解人意和樂觀堅強,那些對事物的想法和主見,都是走了很多彎路慢慢摸索成長而來。
他們也知道生活在同性家庭會面臨什么樣的眼光,但他們會說“媽媽,這里有五千個孩子,并不是人人都想要欺負我。”
沒有什么樣的愛比什么樣的愛更正確或偉大。
Matt在見到不支持同性戀的總統之后說:我很榮幸來到這里,但此時此刻在這里也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為這場辯論原本就不該發生,本來就不應該有禁止同性伴侶結婚的法律。
是啊,誰有權利禁止別人相愛,誰有權利決定別人的人生。
在這部短短84分59秒的紀錄片里,我只看到了愛和努力生活的證明。
而此時此刻,我想為這些勇敢的同性情侶勇敢的孩子們,起立鼓掌。
-END-
聲明:
圖片來自《同志寶貝》劇照
文章=食糖君 | 轉載請聯系授權
:shenyeshitang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