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熊二
來源丨金牌輿情官
自去年起,科技類節目扎堆出現,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央視一口氣推出10檔科技類節目,湖南衛視2檔,北京、江蘇、深圳、湖北衛視各一檔,優酷也領一檔,但大多收視低迷,無論是《極客出發》、《加油!向未來》,還是湖南衛視《我是未來》,均未破1,叫好卻沒能叫座,科技類節目整體表現不佳。

與2017年相比,科技類綜藝節目再添新形式,硬科學在熒屏綜藝比重加大。作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大力倡導的類型,不管是衛視端口,還是視頻端口,都在持續深耕科技類節目。觀察2018年至今的科技類節目,我們不難看到,這類節目從“高冷”到“接地氣”的變化,同時口碑和話題度也呈現進階狀態。
接地氣與高大上兩不誤
加段子、加故事、搞融合,如今的科技節目除了展示科技之外,也在提升可看性、趣味性上做出了不少的努力,畢竟具有人情味與觀賞度的節目更能打動觀眾的心。
山東衛視出品《奇跡時刻》將魔術與科學進行深度融合,提高了節目的可看性;第二季《極客出發》通過講述高學歷主持人加段子手撒貝寧與學霸們的科技故事,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加油!向未來》通過嘉賓的親自參與節目游戲中給觀眾解釋難懂的科學原理,化高冷科技為電視語言,科學知識“走下神壇”,更易受觀眾接受。
一方面是不斷接地氣,而另一方面,則是在高大上的路上高歌猛進。2018年科技類節目在“科技陣容”上更加高大上。《這!就是鐵甲》邀請了來自全球13個國家的48支戰隊參加,匯集了世界頂尖格斗鐵甲團隊,節目采用110公斤級別鐵甲對抗,每臺鐵甲造價都在二十萬以上;《機器人爭霸》在全球范圍內集結超30支超強戰隊,邀請百名頂尖極客進行戰隊對壘,真實呈現了我國當下的制造業水平和科技領域的部分高新技術。

熒屏科技類節目拋棄了早期單一的知識普及和科學實驗的節目形式,融入真人秀、脫口秀、益智競技等綜藝元素,節目形態更加豐滿多樣,科技不再高冷,內容也更走心,提升了節目的發展空間。
明星開道,提升節目趣味性
今年,機器人格斗節目層出不窮,尤其以“明星帶隊+鐵甲文化”模式,邀請流量明星開道,收割大批適齡觀眾,一度占領話題度。

優酷《這就是鐵甲》邀請了撒貝寧、鄭爽、張一山、吳尊四個性格各異戰隊經理人,打破圈層圈粉大片,豆瓣評分高達8.4分;而另一頭部平臺愛奇藝的《機器人爭霸》邀請的明星團長Angelababy、李晨、林更新、盛一倫等,都是自帶話題度的高流量明星,并且在開播首期節目中,就因為緊張的比賽賽制引發熱議;其他科技類綜藝也紛紛邀請明星參與,有了明星流量加持,對于節目來說,至少在提升關注度上有了一定的優勢。
以當下盛行的機甲為例,這種文化一度風靡歐美,在國內卻顯得有些不冷不熱,《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邀請明星參與,無疑提升了節目的話題與關注度,甚至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邀請明星入局之外,這類節目還在賽制和節目形式上做了不少改變。不少科技類節目開始有意識地縮短理論時間,增加一些關于科學家的八卦話題,以“實驗”“對抗”元素為主流:《加油!向未來2》以少年學霸對戰成年學霸,《我是未來》人機對抗,《最強大腦》選手與戰隊之間對抗等,已成為科技類節目取巧的慣用模式。
對綜藝節目來說,娛樂性或才是其根本屬性,而另一方面科技節目又要求其必須保障真實性、嚴謹性,如何平衡兩者便是在眾多同類型節目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一味地追求“科學性”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就是將觀眾拒之門外。像《我是未來》中關于AI、基因解碼、腔內介入影像等話題晦澀難懂,難以吸引觀眾。
跳出棚內錄制,由展示到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科技類節目早已跳脫出棚內綜藝的簡單概念,出現了戶外、紀錄片等多種節目形式。
原定于今年三四季度登陸東方衛視的真人秀《火星計劃》,是全球首部宇宙探索真人秀,將搭載好萊塢級的制作和創意,展現人類從探索宇宙到2033年登陸火星的全過程。《火星計劃》開啟“真人秀+紀錄片+硬科幻”的全新模式,跳出棚內錄制的限制,從單一展示科技到多角度體驗,將結合紀實與虛構,擺脫當前市場中一味引進、抄襲的模式。

此外,強互動也將成為這類節目的重要趨勢之一。《我是未來》給500名現場觀眾每人戴上監測心率的手環,節目通過收集觀眾的心跳頻率來評判兩隊的勝負;《未來架構師》設置了彈幕環節以及“快問快答”環節,給予觀眾現場提問的權利;由關曉彤領銜加盟的游戲類微綜藝《王牌大救星》融入了國際領先的全景技術與浸入式科技,玩家可以參與體驗,并且根據玩家的不同選擇會有不同結果導向。
觀眾不再只是旁觀者,能夠切實參與到節目過程中,提升了觀眾對節目的體驗感。
政策+綜藝現狀,科技類節目引領綜藝熱潮
與歐美、日本等國家成熟的科技節目相比,我國尚處在探索的開啟階段,但在“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目的播出數量和頻次”的政策扶持下,以及熒屏對“泛娛樂化”的抑制,科技類節目因其題材“絕對安全”、市場潛力大,已逐漸成為綜藝創作的“富礦”。
當前,娛樂類綜藝漸趨飽和,以選秀類、音樂類節目為例,常年沿襲舊套路,多重復、抄襲甚至照搬創意,只能靠八卦與噱頭來博關注,同質化問題凸顯,觀眾出現審美疲勞。節目創新愈難,爆款難出,觀眾文化審美需求也陡增,要求節目趣味性與知識性兼備,科技類綜藝應運而生。
自身來說,科技類節目不斷適應市場需求,走下“神壇”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通過創新節目形式,增加節目趣味性與觀賞度,明星流量效應加持,不斷嘗試全新模式,未來有望成為“綜藝富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