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梁湘梓
當《歌手2018》落下帷幕之時,無論對于這檔綜藝節目的未來有著怎樣的猜想,它都成就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音樂總監梁翹柏。隨后,在2018湖南衛視創研大會上,梁翹柏對即將在暑期登陸湖南衛視的全新原創綜藝《幻樂之城》進行了宣講,此次,他的身份不僅僅是音樂人,更是酷博特文化傳播(天津)有限公司CEO。
無獨有偶,因為一檔爆款綜藝被人知曉的制作公司不在少數,譬如《奇葩說》之后的米未傳媒以及米果文化,《吐槽大會》后的笑果文化與笑友文化,還有《火星情報局》背后的銀河酷娛,《這就是街舞》身后的巨匠文化等等。
可以說近年來隨著制播分離模式的普及,臺綜與網綜都開始深耕精品,這也讓一批節目制作公司脫穎而出。對于新興的內容制作公司而言,因為一檔爆款綜藝而被人知曉,吸引更多資本入駐后,它們也成為節目的重要加分項。在這樣一來一往中,制作公司與節目文本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整體IP,其影響力也隨即得到了提升。
或許,內容競爭的下一個階段就是多維內容與人才的競爭,這將是綜藝內容新階段的顯著特征。
“米未”“笑果”“銀河酷娛”,吐槽文化與奇葩們的勝利
資本熱下,站在千億級的風口,各大內容制作公司與綜藝節目文本之間有了更多密不可分的關聯。以幾檔爆款綜藝為例,《吐槽大會》+笑果文化+笑友文化,《奇葩說》+米未傳媒+米果文化,《火星情報局》+銀河酷娛,《歌手》+梁翹柏+酷博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些因節目而帶火的內容制作公司正逐漸在市場嶄露頭角。
將時間撥回2013年,那一年一檔名叫《我是歌手》的音樂綜藝首次出現在中國的電視熒屏,在節目中除了大牌明星,由梁翹柏擔任音樂總監的音樂團隊也讓人印象深刻。隨著《我是歌手》的火爆,直到今年《歌手2018》,這檔綜藝成就了梁翹柏。
如今,梁翹柏要帶著《幻樂之城》再次登上湖南衛視的舞臺,只不過這一次他與酷博特文化傳播(天津)有限公司緊密捆綁在了一起。而和他有著同樣路徑的,還有《奇葩說》、馬東、米未傳媒、米果文化之間的衍生關系。
2014年,《奇葩說》登陸愛奇藝,因為多位“奇葩”頻出金句,《奇葩說》成為中國首檔爆款網綜,而那也正是馬東離開體制進入愛奇藝的代表作。2015年,馬東辭去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的職務,與《奇葩說》總制片人牟頔、《奇葩說》商務總監劉煦共同創建了現在的米未傳媒。
隨后,米未傳媒借著《奇葩說》的東風與馬東逐漸形成的個人IP,陸續推出了《奇葩來了》《飯局的誘惑》《黑白星球》《拜拜啦肉肉》等綜藝節目,且2016年就完成了A輪融資的米未傳媒,順勢還推出了全新子品牌米果文化,而米果文化的主創團隊正是《奇葩說》中的“明星辯手”——馬薇薇、邱晨、黃執中、胡漸彪與周玄毅。
馬東曾說米未傳媒的發展體系是“XYZ軸”模型,X軸代表的是重要的內容生產,Y軸則是由內容而生的上下游衍生業務,比如米果文化的成立,實際上也是對米未傳媒簽約藝人的一種消化;Z軸則是米未傳媒的投資布局。可見,以《奇葩說》為邏輯起點,米未IP的價值正在被最大限度的開發。
除此之外,銀河酷娛同樣因為爆款綜藝《火星情報局》打響了自身在業界的知名度。隨后,《火星研究院》的打造,也是銀河酷娛對于“火星IP”的再度開發。
2017年,中國首檔美式吐槽類脫口秀《吐槽大會》因為“吐槽”成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由此,其制作方笑果文化也被人知曉。2017年5月,笑果文化便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A+融資,此后笑果文化便乘上了“脫口秀”的東風,相繼推出《脫口秀大會》和《冒犯家族》,從內容制作者到布局脫口秀產業鏈,“笑果IP”品牌價值逐漸凸顯。
而為了完善這條產業鏈,笑果文化還創立了一系列的全資子公司,包括上海笑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笑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笑億廣告有限公司,以及所投資的新沂臧鴻飛影視文化工作室。
發展到2018年,雖然還沒有超級現象級綜藝的出現,但是《這就是街舞》還是以不錯的后續表現,成為豆瓣史上首個從6.4分逆襲到8分的綜藝節目,而它的投資方正是羽泉參股的巨匠文化。
所以,從《這就是街舞》獲取的巨大流量和近6億的招商收入來看,對于即將掛牌新三板的巨匠文化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投資案例。而這也再次證明了,爆款綜藝之于節目制作公司、投資公司而言,是一個多么神圣且重要的存在。
知名公司成節目重要的“副文本”,可也別忘了“內容為王”
因為一檔爆款綜藝而被市場知曉,在吸引了足夠的資本進入之后,這些制作公司就好像開始自帶光環,腳步也變快了不少,而在它們再次推出新的綜藝節目的時候,公司名成為重要的“副文本”,成為用戶對節目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一檔爆款綜藝背后,其實蘊含著的是行業多維的內容與人才布局。米未傳媒的“XYZ軸”概念很好地詮釋著“多維”,在這樣的體系中,既有核心的內容生產,也有衍生的米果文化和電商米未小賣部,還有投資的內容,可以說是將內容生產、人才運作與資本運作三位一體的一種模式。
可是就算米未傳媒的布局是合理的,顯然它也存在著根本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這些因為一檔爆款綜藝而火的制作公司共有的問題:倘若沒有辦法延續那個“邏輯起點”的輝煌的時候,公司到底還有什么其他的亮點吸引用戶?
簡單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這些制作公司因為《奇葩說》《吐槽大會》《火星情報局》而火,可如果《奇葩說》這些節目沒有辦法再繼續輝煌的時候,公司要如何保證自己不被市場質疑與遺忘?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米未傳媒和米果文化前景如何?”
有一位“梵高在唱歌”的網友回答說:“米果出的收費產品沒接觸過,不太了解,倒是這幾天打王者榮耀,突然廣告閃現黃執中的照片,點開一看,是黃執中的短片《王者課堂》,講的是王者榮耀里英雄的歷史背景。能感覺到他們在摸索一條新路子,但如果米未傳媒和米果文化陷入打造老僵尸個人品牌的漩渦肯定是不行的,對公司的長遠發展來說,還是要有團隊,做出不一樣的娛樂節目,期望他們能夠成功吧。”
可見,在爆款綜藝為“邏輯起點”的時候,對于這些制作公司而言后續的發展有兩點:一是盡可能的保證“邏輯起點”的足夠精彩,這其實涉及到的就是公司對于人才的多維布局,畢竟“內容為王”需要更有頭腦的人才奠基;二是如何避免過度消費“老藝人”的個人IP,如何打造屬于公司與節目的整體IP更為重要。
試想一下,如果米未傳媒的IP價值是建立在馬薇薇、邱晨這樣的個人IP之上,或者笑果文化的IP價值離不開池子、李誕,那么當市場對他們審美疲勞的時候公司的IP價值還能如何保證?
結語
在這樣一個大浪淘沙、變幻極速的時代,似乎“永站C位”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對于“米未”“笑果”“銀河酷娛”“酷博特”這樣新興的制作公司而言,因為一檔爆款綜藝而火已經是它們的幸運,此后的每一步它們都必須走得膽大心細,且要滿足用戶越來越高的期待,其實這并非易事。就好像笑果文化后推出的《脫口秀大會》就沒有《吐槽大會》精彩一樣,也許它們還需要做的是開動腦筋,抓住人才,深耕內容生產。
但是從綜藝節目內容生產上來說,因為一檔綜藝節目而火的人,因為這個人而成立的或者參與的制作公司的走紅,再到制作公司對新綜藝的再次內容與人才布局,這樣一種生產鏈的開發,都已然是綜藝內容新階段的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