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謝娜發布微博,分享張杰在綜藝《創造101》中細心指導練習生的花絮,并表示,因為正片里沒有把這些內容剪進去,導致張杰被誤解不敬業。隨后,張杰工作室發表聲明,稱希望節目組給予解釋及道歉,并加強節目后期制作。在粉絲持續的聲討聲中,《創造101》節目組回應稱,將徹查網上的不當言論,并表示由于正片時長有限,整體嘉賓的部分剪輯量確實都偏小。
這并非今年首次明星與節目組公開“嗆聲”。在《這就是街舞》播出期間,易烊千璽、黃子韜、韓庚、羅志祥四位導師先后發表聲明,稱節目組不專業,原因或是把藝人名字寫錯,或是斷章取義剪輯,導致藝人形象受損。該節目也因此開創了所有嘉賓抱團吐槽的先河。無獨有偶,王俊凱近期也因被“不當剪輯”刪除了為《高能少年團2》宣傳的微博,要求節目公開道歉,否則將暫停錄制。
為何越來越多的明星開始公開“反抗”節目組?什么原因導致節目組頻繁被明星吐槽?是明星和粉絲話語權太大,還是節目組缺乏專業性?為此新京報記者專訪綜藝制作的業內人士,揭秘明星與節目組矛盾激化的原因。
采訪對象:
●《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
●某大型綜藝公司后期人員 小W
●某熱播養成節目營銷人員 小P
●一線衛視藝人統籌 小T
●某綜藝執行導演 小J
1
剪輯斷章取義
明星與節目組的矛盾通常會由剪輯來“背鍋”。對此,某大型綜藝制作公司的后期人員小W解釋道,“魔鬼剪輯”是綜藝剪輯中一種很常用的手法。例如剪輯師會按照導播現場記錄的故事線,“移花接木”將A時間線上的鏡頭用在B時間線上,充實劇情,“真實的東西不一定好看啊,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節目更有故事性和可看性,但這中間就會有矛盾。”或當嘉賓很無趣,但又必須為他塑造人設時,就會靠剪切和拼湊鏡頭來二次創作,“比如我們會做比賽前后的采訪,這屬于前期錄好或者后期補錄的部分,我們會從中剪輯素材去支撐嘉賓的人物線。”
2
鏡頭太少
因此像《創造101》將部分導師的鏡頭放在花絮里面呈現,不失為一種兩全方式,“這種既可以保證正片,也可以讓觀眾和粉絲看到藝人的其他鏡頭。”小P表示,據他所知藝人團隊們均對這種處理方式不置可否,也不會刻意要求鏡頭多少,但奈何不了黑粉惡意批評,和粉絲的極力聲討,“所以很多導師的工作室不得不站出來說話平息。”
3
物料出差錯
今年1月份,優酷將易烊千璽的“烊”寫錯為“洋”,成為今年營銷最失敗的反例之一。小P表示,明星和粉絲在物料上要求反復確認,本就是合同規定,也是規范性行規,專業人士不應該在物料上出任何錯誤。“藝人是公眾人物,形象非常重要,每個藝人都不想通過某個鏡頭或者物料讓外界隨便揣測,更別說把名字寫錯。”小P透露,他曾經做過一檔節目,邀請鄭愷、王祖藍做嘉賓。在節目中他們玩得很開,擺出很多夸張、搞怪的表情,但這些照片是絕不能作為宣傳物料露出的,“這是一個綜藝工作人員最基本的常識。曾經有很多明星就因為這些未確定的圖片,被外界猜測不專業或者心情不好。”
4
番位不清
番位,即把節目中不同的明星嘉賓按照影響力來排次序。粉絲經常執著于偶像的番位并因此聲討節目組。小T表示,粉絲對番位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同類型、熱度相似的明星,“但現在很多節目組都不設番位了,因為像張嘉譯、吳秀波、于和偉湊在一起上節目,你說我們如何定誰是一番,誰是二番?大家都想靠前,但永遠不可能全部滿足,只能到最后一刻,協調成什么結果就是什么結果。”
5
字幕出錯
小W表示,通常后期字幕會由很多工作人員負責,“如果說因為制作時間太趕出錯,這確實是在找借口。不過后期制作時大家基本上一周都在公司干通宵,每個人都身兼數職。我們想盡量避免出錯,但有時確實很難保證完全不出錯,畢竟幾雙眼睛抵不過一兩億觀眾的眼睛。”
原因
節目組過分追求節目效果
目前的綜藝市場中,“過分追求話題”幾乎是不可逆的市場行為。話題、熱度是帶來收視的根本,收視數據進而決定了綜藝是否有投資。
綜藝制作人小J表示,即便再追求可看性和話題度,綜藝剪輯也應以堅守真實性作為基本原則。例如《奔跑吧》《極限挑戰》等熱播綜藝,更多是基于游戲環節或殘酷的賽制,讓嘉賓自然而然碰撞出或溫情或搞笑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后期導演只需再強化某些戲劇性部分,例如嫁接一些大笑、緊張的情緒鏡頭來放大劇情。但這類剪輯并非斷章取義,并不會被詬病。
“無論是棚內綜藝還是戶外真人秀,通過環節設計去帶動嘉賓產生話題,才是最根本的出發點。后期剪輯的二次創作應該是錦上添花。若枉顧節目真實發生情況,只為了保住話題度和可看性而隨意拼湊素材,就會喪失真人秀‘真’的本質,進而也降低了嘉賓和觀眾對其的信任度。”
解法
節目組需提高專業性
藝統小T認為,很多藝統團隊的溝通能力有待加強。藝統需深知每個藝人都是有需求的,且也需要去盡量滿足,與此同時再平衡節目組的要求。
除此之外,很多節目組內部人員也總將不專業歸咎到“粗心”。小T表示,自己所在平臺曾三番五次把王珮瑜的名字寫錯,即便和后期提醒多次,仍有工作人員會因粗心而犯錯,“當時瑜老板和我們鬧得還挺不愉快的,但這怨不得明星,就是節目組做得不專業。”
了解粉絲意見做微調
為避免工作室正面與節目組鬧不愉快,大多數節目組會加入粉絲群,在節目上線之后及時收集粉絲反饋。小P表示,雖然節目并非粉絲導向,但滿足粉絲要求也是維系節目的重要一環,“我們收集粉絲反饋,并非粉絲要改成什么樣,我們就如何改。我們會在不太影響節目框架的情況下,做一些微調,比如給哪位明星多一些鏡頭等。這樣也可以緩和粉絲和節目組之間的關系。”
原因
藝人或粉絲話語權太大
在視頻平臺加入戰局后,藝人酬勞提高,市場中的大投資項目增加,這也間接導致了以往強勢的平臺方變成弱勢方,藝人和粉絲的話語權與日俱增。“藝人團隊的想法是,即便我不掙你的錢,我也有別的節目掙錢,所以藝人才會有恃無恐。”小T說。
小P在做綜藝營銷時,就經常遇到要求過多的藝人。例如在節目錄制當天,曾有藝人臨時認為游戲不適合自己,而當場修改環節;也有藝人會現場修改臺本,只因為不喜歡文風。小W透露,很多大咖會在看完成片之后,認為其中一句話或者一段內容有損自己的形象,便不顧節目內容,強烈要求必須整段刪掉,“如果藝人說不剪掉他就不錄制了,而節目又需要這位藝人帶來流量,那節目組肯定要妥協。但如果節目組認為他不錄制,對節目的影響不大,就會強勢一些。”
還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是藝人沒問題,但粉絲提出各種抗議。比如劉憲華的粉絲抗議《向往的生活》中,黃磊、何炅等人叫劉憲華“大華”,而不是他的全稱,認為影響自己愛豆的價值。之后節目組不管參加錄制的人怎么稱呼劉憲華,字幕都打“劉憲華”。
小J表示,由于越來越多節目向流量明星低頭,加上很多節目確實被抓到制作漏洞,導致明星和粉絲干涉節目慢慢成為市場慣性,“其實剛開始大家都是可以坐下來好好協商的,但現在一些明星會覺得,提出要求就滿足才是常態。”
解法
明星和粉絲尊重節目設置
對綜藝節目來說,明星工作室和粉絲并非專業制作人員,不了解制作規范,因此粉絲在爭取權益的同時,也需要更尊重節目的考量。陸偉表示,真人秀節目和以往常規明星對外形象最不同的一點,就是明星在高壓情況下為了勝利而相互競爭,甚至遭遇困境,然后通過解決困境的過程,來呈現明星身上閃光的品質。“如果粉絲能理解這個長線過程,相信他們就會對明星暫處的困境不如此介意。當然,導演也有責任把明星的閃光點充分展示出來。”
藝統小T坦言,剪輯、制作、番位,很多都是節目組提前和藝人商量過的。然而粉絲卻只能看到結果,并過于敏感地“聲討”維權,導致藝人方不得不出面緩和局面。在小T看來,藝人團隊通常會考慮得很全面,只是粉絲應當給節目組和團隊充分的溝通空間,才不會讓所有或大或小的問題,都變成表面化的一紙聲明。“藝人統籌之間也會彼此溝通,如果一些藝人要求太多太無理,或合作幾次之后都很愉快,我們也會提醒給其他團隊。”
結論
關于《這就是街舞》被群起而攻之的事件,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節目組和藝人的關系并非像輿論上所體現的那樣僵持不下,更多是粉絲聲討不斷。《創造101》相關人士也表示,張杰的剪輯事件更多是因惡評而起,但對剪輯,節目組和藝人內部并未產生太大分歧。由此看來,或許藝人和節目方對于綜藝規則仍深諳其道,表面的矛盾深化,實則更多是安撫粉絲市場、挽回形象和口碑的公關之舉,以此警告更多制作方“行事謹慎”。但此類事件,并不會過分顛覆節目方制作的理念,也不會真正傷害藝人與制作方再度合作。
然而,今年上半年“聲明”的集中爆發,無疑也證明了,綜藝制作以及綜藝和藝人合作的市場秩序確實亟待完善。一方面,一味尋求話題度的綜藝無論是剪輯還是溝通,都需加強專業性,守住真實性的最后底線,避免出現損害藝人權益的低級錯誤,拉低公司品牌;而藝人和粉絲也需尊重節目制作流程,避免“戲多”,才能夠為藝人在綜藝市場立住“好合作”的口碑。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 實習生 夏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