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本》做不下去了?
得了吧,總有人咸吃蘿卜淡操心。
1997年,從晚會形式起步的“快本”,受臺灣綜藝影響,朝著游戲競技方向發展。原創“快樂傳真”、“心有靈犀”、“火線沖擊”等游戲環節,使其在棚內綜藝初具雛形。
2004年,主持人多番變動最終以何炅、李湘、李維嘉“大三角”的陣容,和逐漸豐富的節目形式在綜藝節目中站穩腳跟。
2006年,隨著李湘的離開和謝娜、吳昕、杜海濤的加入,《快本》主持團隊開始以分工明確的“個人角色”,向“全民娛樂”正式發力。
2008年,名氣越來越大的《快本》,開始承包一些需要宣傳的電影電視的通告,期間創新“科學實驗站”等節目形式,成為大型“國民綜藝”。
近兩年,國內外真人秀戶外綜藝來勢洶洶,不少人預言了“棚內綜藝”的淘汰,首當其沖就是《快本》,可被人唱衰了兩三年,《快本》依然還坐在國內“王牌綜藝”的位置上。
《快樂大本營》做了20幾年,很多90后00后說是看著這個節目長大的毫不夸張。記得在08年左右的時候,每個周末都被湖南衛視霸屏,周五晚上《天天向上》、周六晚上《快樂大本營》、周日晚上《智勇大沖關》,一到節目時間爸媽也不會強求著做功課,切好水果一家人守著電視機,一起看節目說說笑笑。
過了幾年,90后00后們長大了,大家似乎有了“審美疲勞”——隔壁臺的戶外真人秀大家“爬上跳下”不亦樂乎;國外綜藝從“廚房”到“軍隊”玩的就是心跳,怎么看《快本》都是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十幾年的老梗到現在再也笑不動了。
不可置否的是,在10年初,《快本》嘗到了“通告形式”的甜頭,安逸在依靠明星自帶流量讓節目“獨孤求敗”的搖籃里,開始懈怠于創新節目內容和豐富節目形式,經常出現主持人嘉賓接不上話全場假笑的尷尬。
“快本還是那個快本,可我不是那個我了”。在那個時期,快本的收視率迅速下降,觀眾群體不斷縮小,20幾的小年輕喜歡戶外真人秀的刺激,10幾的小毛孩看不懂大人的玩笑,甚至有人抨擊《快本》“低俗、無趣、沒腦子”,把同臺的文化脫口秀《天天向上》冠以“深沉、內涵、有內容”捧上了天。
在大家都不看好的大環境下,《快本》開始了改版嘗試,堅持棚內綜藝,無疑是當下綜藝節目形態豐多樣情況下的冒險,但幕后團隊認定這是節目特色,不能輕易變更隨大流,在限制身手的棚內創新無限花樣,才是《快本》發展的根本之道。
你說《快本》無聊,我們給你“生”一堆新點子。
在和各臺“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真人秀搶觀眾的競爭中,《快本》不斷推出“誰是臥底”、“池到了”、“看這邊”、“我有你沒有”等等有趣易操作的小游戲,這些游戲有的成為了學校晚會公司尾牙的“明星環節”,有的成為了桌游app的熱門招牌,憑借迅速傳播的小游戲,《快本》的話題熱度在短時間內有了顯著的回升。
你說《快本》老派,我們用誠意滿滿的主持團隊顛覆你的想象。
“家族式”的主持團隊,有何炅的游刃有余、謝娜的瘋癲搞怪、李維嘉的插科打諢、吳昕的呆萌無厘頭、杜海濤的搞笑裝傻,默契的配合既不搶嘉賓的風頭又能為整場節目增光添彩,主持人家族式的真感情,更是幫那些隨著年齡增長淡忘《快本》的觀眾,找回了當初和家人一起看節目的情懷。
你說《快本》無腦,這個抱歉,不是所有人都像您一樣想在周六的晚上展開一場頭腦風暴。
《快本》的節目初衷就是“快樂”,“全民娛樂”的宗旨從來也不怕誰說“低級弱智”。事實上《快本》也并不是一個“為了娛樂而娛樂”的節目,在價值導向上,《快本》只是在用最“土”的字句表達最“精”的道理。
有人總想拿《天天向上》和《快本》對比,且不說二者定位不同無法比較,非要互相傷害的話,我只能說,《快本》十幾年鐵打的周六黃金檔,《天天向上》不斷被調動的檔期,誰更牛掰,不言而喻。
《快本》20歲的“中年危機”最終安然度過,還給觀眾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一檔節目存在20年總有它的“過人之處”,不是誰說著“不行了”就得被淘汰。
4月24日,謝娜回歸錄制“快本”。
主持人陽臺生娃坐月子一圈下來節目還在這,你的嘴能比上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