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子
日前,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針對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唐德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統稱唐德影視)向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不正當競爭之訴,讓《中國好聲音》商標版權歸屬問題又一次硝煙再起。作為該電視欄目名稱唯一的合法權益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表示,其從未將《中國好聲音》電視欄目名稱轉讓給包括荷蘭Talpa公司在內的任何第三方。此前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裁決的對象是《thevoice of電視節目模式許可協議》的合同糾紛,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及浙江衛視自始至終不是該合同的當事人。然而唐德影視卻多次通過各種途徑傳達出“為正版《中國好聲音》加油”、“打擊盜版維護正義”等混淆視聽的言論和表述,這讓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不得不首度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權益,要求唐德影視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電視欄目名稱等系列不正當競爭行為,并進一步要求唐德影視賠償1.2億元經濟損失。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與唐德影視這一場“好聲音”版權之爭,不僅是法律天平的正義歸屬問題,同樣帶來了對知識產權的開發、保護的思考。一檔現象級節目,光靠著搶奪版權就能制作成功嗎?在《中國好聲音》爆發前后,有多少檔同類或相似的、原創或采買版權的電視節目紛紛制作播出?但又有幾個能像《中國好聲音》這樣獲得巨大成功?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的用整整四年對《中國好聲音》的品牌培育,說明了最重要的問題:知識產權不是爭來的,而是積累來的。
在《中國好聲音》之前,沒有一檔音樂類選秀節目能夠在音響、音效上投入血本。包下整座嘉興體育館,花費巨資搭建舞臺,請來曾經負責北京奧運會的金牌音響團隊,來自杜比的專業音效技術……《中國好聲音》音樂總監金少剛曾表示,每一季的《中國好聲音》都在不斷提升現場音效的水準,每一季的硬件設備都是全世界最新的一套。是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精準眼光與不惜工本的制作,才讓《中國好聲音》最終聲名鵲起,獲得了各種意義上的成功。
也就是說,缺少電視節目運營經驗和專業度、缺少對行業前瞻性眼光的唐德影視,就算手握“好聲音”這張牌,也未必能打好。唐德影視此前一直專注于影視劇產業鏈,對綜藝節目并未涉足,缺乏最基本的經驗與能力,也缺少成熟的團隊與運營。要知道,資金、硬件、理念都可以借外力“拿來”,但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節目團隊則有其不可替代性?!吨袊寐曇簟分猿晒?,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的核心團隊是最重要的,是構成《中國好聲音》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算是同樣的知識產權,開發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只有實現了高收視與高創收良性循環的浙江衛視,才負擔得起《中國好聲音》這一現象級節目需要的高成本投入、專業制作團隊、收視熱度和集中度、線上線下整合營銷推廣能力,最終實現“版權IP化”運營的高溢價。
*本文首發讀娛,轉載請注明出處